上海是一个从不缺故事的地方,
它也因众多风格各异的老建筑而彰显魅力。
这些老建筑的一砖一瓦,
都留下了时光深深的印记。
它们静静伫立在那里,
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
又是一年春来到,正是踏青好时节
今天老城厢周到、五里桥周到、外滩周到、徐家汇周到、徐汇滨江周到、田林周到、花木周到联手带你探秘老建筑……
深埋于故纸中的情怀——老城厢周到推荐
在老城厢,有这么一个地方,承载了很多80后小囡的回忆。淘过小人书、吃过“西北狼”烧烤、买过各式各样的手办……这个地方就是上海文庙。
据了解,位于黄浦区文庙路215号的上海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
文庙建筑群包括文庙、学宫两条南北轴线上的院落以及东部的园林,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200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门里门外都是风景——五里桥周到推荐
人来人往的淮海路上,若不是仔细寻找,恐怕很容易就忽略了“淮海坊”三个字。当你从喧嚣的马路上踏了进来,又仿佛是踏入了另一个“世界”。
淮海坊是老上海典型的“新式里弄”,1924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普爱堂投资建造了这里,它最初的名字叫“霞飞坊”, 1949年以后改名“淮海坊”。 在这一排排红砖墙的房子里,居住过巴金、竺可桢、胡蝶、许广平等名人,留下无数传说引后人遐思,也给淮海坊镀上了不一样的光彩。
走进淮海坊,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让这里显现出勃勃生机。在自家门口的椅子上,也总是有面目慈祥的老人或低头看报,或是聊聊家长里短。
在热闹的淮海路上,宁静的淮海坊显得格格不入,但从这个繁华马路的背后,看到的是生活原本最朴实和真实的一面。
旅沪西侨最早的舞台——外滩周到推荐
有人说,外滩是上海的眼睛、上海的象征。因为世界上绝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一样,在江边短短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浓缩着民族和城市的兴衰与荣辱。
来到外滩,圆明园路、滇池路一带老建筑群带总是让人不禁惊叹。圆明园路总长454米,建于1864年。据了解,八十年代该路两旁都是早先英租界时由外国人设计造的房子,虽然外墙由于年代久了,显得老旧,但风格还在,特别显眼。
如今,圆明园路上不少老建筑的外墙已装修一新,鲜亮光彩,却好像少了一份人气。眼见保安特多,细问才知,原来有的地方是不让拍照的,就连原来的京东大楼(现改为益丰-外滩源),进去也是不让拍照的,保安会说这是私人场所,最终只能将景色印在脑海中。
百年传奇,藏着世界,藏着宝藏——徐家汇周到推荐
很少有人知道,在热闹的徐家汇商圈,竟藏着一处已有170年历史的老建筑——
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图书馆之一。1847年,耶稣会修院由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是时,耶稣会传教士在居住所专辟三建“修士室”收藏宗教图书,提供会士参考阅览之用,自此形成徐家汇藏书楼的雏形。
今天的徐家汇藏书楼不仅延续着阅览服务、文献典藏等功能,还拓展了文献研发和会展旅游等功能,以满足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优秀历史建筑和旧版外文文献的需求。
藏书楼韶华再现,但是当年周围的宗教建筑大多已经被现在的高楼大厦所取代。站在这栋百年西式建筑中,遥望徐家汇商圈川流不息的车流,恍若穿越了时空。
宝塔见证千年龙华——徐汇滨江周到推荐
走近龙华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渐渐难觅,这儿最醒目的,当属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塔——龙华塔。
这可不是什么仿古建筑,而是实实在在的“千年龙华”的见证。龙华塔相传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唐末曾毁于战火。如今我们见到的这座,据考为北宋时期所建。
塔高40.4米,七层八角,黄墙乌瓦,砖木结构。檐下悬有56个铜铃,风动铃响,蔚为壮观,被誉为“沪上宝塔之冠”。其对应的龙华寺,亦是上海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香火旺盛,游人如织。
在这儿,有虔诚礼佛的香客,有休闲散步的市民,有观光游览的游客,当然,也能遇到僧人,还有悠闲自在的猫。现在,龙华塔下鲜花盛开,衬得古老的建筑愈发生机勃勃。
私人别墅的华丽转身——田林周到推荐
在田林周边,说起老建筑,大概能想到的也唯一还在的便是这“桂林公园”了吧!
公园始建于1929年,占地3.55万平方米,原系上海黑社会大佬黄金荣私人别墅,又名黄家花园。
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园内关帝庙、内宅、静观庐等建筑被日军毁坏,大批树木遭损。抗战胜利后,黄金荣曾作修葺,但解放前夕又遭战火破坏。1957年,该处土地由上海市园林管理处辟为公园。经政府拨款全面整修后,1958年8月1日开放,定名为“桂林公园”。
时至今日,园内小桥流水,叠山立峰,楼台掩映,亭榭参差,花木葱茏。亭、台、楼、榭等与怪石、池塘、树木交错相映,景色妙趣横生,成了踏青的不二之选。
庙宇不在,岁月长留——花木周到推荐
在花木地区,想找到老建筑,实在是太难了。大概、也许只有龙王庙可以追溯追溯了。
不过,现在说起龙王庙,花木很多人都不太熟悉,而龙王庙是什么样子,更是鲜有人知晓。然而土生土长的花木人——罗羽影有话要说:龙王庙建造于公元1404年,用于祈福祭祀。
有关龙王庙舍得建造,民间有一种传闻,说是康熙初年由一位罗姓的安徽籍漕运官员所建,原打算当住宅,因地基高台阶多怕被朝廷问罪,故即改作庙堂之用,自己则在庙东择地另建新宅,后称罗家宅。
1958年,龙王庙改建为花木中心小学用房。今天,虽然在花木中心小学找不到一点点龙王庙的痕迹,但是它给老一辈花木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坐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时光易逝,万物更替
那些经过了磨砺的建筑
即使风貌不再
但各自独特的结构与历史
仍让人肃然起敬
这些老建筑,有没有让你立刻想约上三俩好友走一遭的冲动?来,告诉小编
哪些建筑值得你一探究竟?
哪些建筑又触动了你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