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乱穿衣预警地图出炉!魔都春暖不停步,明天最暖26℃!“春捂”or“不捂”咋整?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眼下刚进阴历二月,气温就被按下了“随机键”。

前些天多地还在降温,但近日,升温将迅速占领全国大部。

据上海天气网,预计本周前期,魔都总体以多云为主,体感依然温暖,最低气温在13-14℃,最高气温基本都在20℃以上,其中,明天(28日)天气最暖和,最高气温可达26℃左右。周后期,本市以阴到多云为主,双休日还将出现短时阵雨,最高气温稳定在20-21℃。

大街上,“短裤与秋裤齐飞,穿貂共露腰一色”的混乱状况将再次上演。

周到君贴心奉上全国乱穿衣预警地图,让你在乱穿衣的时节,妥妥地稳起来。

■来源:中国天气网

周到君从中国天气网了解到,常年阴历二月也是北方温差增大的时节。据统计,阴历二月黑龙江大部、河北、山西和陕西南部等地昼夜温差超15℃的天数为5-10天,一天内气温变化乱到心塞;内蒙古中西部、河北、陕西等地有半个月昼夜温差超15℃,一天内气温上蹿下跳,穿衣服更是乱。

而在南方,由于夜间最低气温回升,所以昼夜温差较小,不会出现早晚乱穿衣的困扰。

■来源:中国天气网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了一整年的健康,在穿衣方面仍然需要“捂一捂”。

“捂”并不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专家告诉你如何科学健康地“捂”出好身体。

春天不“捂”疾病找上门

据生命时报,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基本恒定在37℃左右,人们调节体温一是靠自身调节,如中枢调节、皮肤血管调节、排汗等,另一个就是靠增减衣物。

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已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

此时如过早脱去冬衣,将人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气候下,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极易造成寒热失调,使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侵袭。

寒气侵袭,感染疾病

初春时节如未能合理增减衣物,造成寒气侵袭,易感染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脑卒中及心衰等较为危急,因受寒冷侵袭,机体产生应激反应。

寒冷时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将大大提高,且发病后病情较为严重,后期病程迁延,愈后不佳。

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

寒冷可引起内分泌机能失调,导致免疫反应异常。

体表温度的降低会导致鼻黏膜中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免疫细胞数量下降,继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

由鼻腔进入的病毒感染细胞的概率就会提高,可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关节疼痛加重

对于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寒气侵袭可致关节疼痛加重。

因为天气寒冷时人体血管、肌肉适应性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小,关节间隙变窄,用于润滑的关节液也有所阻滞或减少,影响关节活动。

■来源:视觉中国

春捂遵守4个要点

“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捂”对时间

春天的气温时高时低,温差较大,身体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一般情况下,当白昼气温超过 15 摄氏度且比较稳定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

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 才把棉衣送”,说的皆是这个道理。

“捂”对温度

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

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时,就不能“捂”了。

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

“捂”要有度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捂”对重点

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捂腹

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出现。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捂脚

春天防寒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春捂的四大标准

友情提示:

本周,升温来势汹汹,大家记得提前关注预报,增减衣服,避免出现你一出门,就发现自己和周围的每一位都相隔2个季节的尴尬情况。

至于昼夜温差较大的地方,各位可以试试“洋葱穿衣法”,多套几层,根据一天气温变化来选择衣服件数。希望大家二八月衣不乱,出门白眼不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