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墓志铭这样写:“我和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这句话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一个人要想跟这个世界产生情人般的关系,争吵是必要的手段,必经的途径,因为,争吵是人情绪的一部分,只有你好我好的关系,是不正常的,是假关系。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里讲自己的“讨好型人格”,也是从争吵开始的。她说,她直到去年才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起因是,有个朋友问她,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就是可以和这个人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对方。蒋方舟打量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没有和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因为她不会和别人产生任何的冲突。
她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举了好几个例子,认为自己过于注意别人的反应,迎合别人的期待,在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时候,明明自己已经不愉快了,但却不会表达出来。她甚至产生了怀疑,怀疑自己以前的二十多年,是不是活得正确。
蒋方舟的一段话,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我所在的几个群都在讨论这段话。因为,她这样一个天之骄女,竟然也会有这样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的性格,这种对照,实在太鲜明了。
对于讨好型人格,我也感同身受。比如,我很少推稿约,哪怕那些题目是我不感兴趣的,或者性价比很低的,最典型的,就是书评的邀约。
一本书,如果要写书评,必须精读,看完需要三到五天,如果想对作者的了解再深入一点,还要把他的其他作品大致了解一下,这样一来,光是看书,一周就过去了,加上做笔记、找资料、动笔写作,一本书的书评,通常要用十天时间。而且书评写出来未必能获得作者的欢心,曾经有作者在我费劲写了书评之后,把我瞬间拉黑。但我一直不懂得怎么拒绝别人,只好为难自己,无数次,我一边在电话里跟编辑或作者本人欢快地说着“好的好的没问题”,一边只想扇自己。
当然这都是小事,我认识的人里,还有个女孩,也是非常严重的讨好型人格,结果遇到了骚扰,也不懂得拒绝,还生怕对方生气,最后遇到了更严重的侵犯。听她讲述了整个过程,不能不得出一个结论,对方其实已经吃定了她。
讨好型人格的成因,有各种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时代因素等等。但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的实操和磨练,有一些讨好型的人格,是因为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样板,缺乏自信心,面临选择的时候就会选择比较容易的,就是为难自己。
但我也怀疑,有很多讨好型的人格,其实是一种讨好型人格焦虑。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矫正政治正确的时代,很多人都在收缩自己的善意,人们已经对讨好型人格产生了一种莫大的恐惧,不管自己是不是这种人格。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声称自己是这种情况,并且努力地改正,为自己的自私找到一个理由。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可以牢记蒋方舟的发言:“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一点一点,消除这种对讨好型人格的焦虑。
韩松落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