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杂物角”摇身变为会客厅

  社区晨报记者 刘皓

  “这哪里是楼道,分明是一个温馨的会客厅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楼道啊!”到过闵行区虹桥花苑小区43号楼的人,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然而两年前,虹桥花苑小区43号楼底楼和大多数楼道一样,长期堆放着各种杂物和垃圾,既影响出行又破坏美观,令人头疼。与许多老小区相比,虹桥花苑这样的商品房小区的邻里关系比较淡漠。用居民们的话来说就是“关起门来,张家不知李家事”。对于楼道成为“杂物角”这样的烦心事,大家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自2016年起,虹桥花苑居民区党支部秉承“守望、安全、互助、协商”的理念,以楼道为居民自治的最小载体,拓展社区事务的公众参与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组建了6个主题鲜明的特色楼组。43号楼底楼从曾经的“杂物角”变身温馨会客厅,成为本楼居民歇脚聊天,增进感情的平台。
  推开虹桥花苑43号楼大门,只见整个楼道明亮整洁,楼道里摆放着书架、报架、绿植等物品,墙上贴的春联和福字格外喜人。进门左手边是一间小小的“睦邻屋”,推门进去,两张单人沙发,一张小茶几,靠窗的墙边立着一个不规则的书架,上面摆放着各式书籍和绿植,让人有种进了别人家书房的错觉。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小屋里的“心愿墙”了,只见大大的心形相框里,贴满一张张写满祝福话语的心形卡片。“以幸福为词,以快乐为曲,感谢虹桥花苑的和睦邻里,把小区谱写成一首歌……”、“祝爷爷奶奶幸福长寿、天天开心”,这里俨然就是楼组大家庭共同的小小会客厅。
  据虹桥花苑居委主任刘凤介绍,“睦邻屋”的前身是保洁员堆放保洁工具的杂物室。自居委发起“美丽楼道”创建倡导后,老党员、77岁的楼组长季儒荣主动带头响应,带动楼组居民或捐献物品,或打理布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七八平米的小屋摇身一变,成了大家公共的会客室,谁家要雇个保姆,直接约到睦邻屋里谈;楼里的居民在小区散步累了,到睦邻屋坐一坐、看看书……“现在下楼倒个垃圾,经过底楼楼道时心情也舒畅。”居民们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