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不适却查不出原因,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惹的祸!

王女士今年38岁,经常动不动就肚子疼、拉肚子,稍微吹点凉风或者吃些东西就会肚子不舒服,外出的时候经常到处找厕所。

为此她也去医院看过,但肠镜、胃镜轮番检查后,都没发现什么问题,最后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以及腹泻、便秘等排便习惯的改变。全世界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25%,亚洲国家报道为4%~1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该病系内脏敏感性升高、肠道运动功能障碍、遗传或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脑-肠轴功能失调等所致。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由此导致的肠粘膜屏障紊乱及低度炎症反应激活存在密切关系。

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腹泻型(每天排便次数大于3次)、便秘型(每周排便次数小等于3次)、混合型(腹泻便秘反复交替)。这些患者为何有的吃什么都拉肚子?有的却吃什么都拉不出呢?很可能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从中作梗。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指远端肠道内菌群因各种原因移位进入小肠,主要表现为营养吸收不良 、腹泻 、腹胀及小肠动力异常等。大量研究显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较高,且根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后相关的症状可部分缓解,这说明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常,正常人的小肠细菌密度在10² CFU/mL,若小肠液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大于105 CFU/mL ,则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金标准,但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操作性不强。

那么,如何才能简便地知道自己的小肠菌群是否有问题呢

说起肠道菌群紊乱,很多人比较容易想到的就是腹泻、便秘、脂肪肝、肥胖等消化科疾病。其实,细菌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人体无处不在,和我们人类和谐共生,被称为人体的“隐形器官”。

菌群紊乱和很多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例如口腔科的口臭、龋齿,皮肤科的过敏症,神经科的抑郁症、焦虑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最新的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都是从肠道菌群紊乱开始的。

近年来,无创、简便、安全的乳果糖呼气试验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周到君了解到,目前上海华山医院消化科与无锡尚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应用其独家开发的纳库仑呼气分析仪,可一机同时检测患者呼出气中氢气、甲烷和一氧化氮的浓度。呼出气中氢气或甲烷超标,提示肠道产氢气菌属或产甲烷菌属过度增殖,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表现出的腹泻或便秘相关。呼出气一氧化氮的丰度可反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体内系统性慢性炎症的风险。

陈坚博士介绍说,这项研究主要是为了给广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提供一个新的诊断思路和方法。采样分析发现问题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用一些抗生素清除杂菌,或者用功能性益生菌进行干预,来调整肠道菌群,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从现在收集的病例来看,不少患者在进行针对性治疗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有了很大的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哪些人可以进行检测?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年龄在18-80岁,均曾经接受粪隐血试验及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符合国际公认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包括:曾患胃肠道肿瘤;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1个月内应用过任何抗生素;近2周内曾连续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通便药、止泻药超过3天。

想要进行检测的小伙伴们注意啦,这个检测目前是一个科研项目,检测是免费的,但需要通过消化科专业医生的检查评估,如果符合适应症,医生会发一套采集气体的采样器给你,你只需按照要求,采集好气体后送到医院就行。

陈坚博士表示:“人的肠道就像一个发酵罐,什么样的饮食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菌,喜欢吃蔬菜、粗粮的人体内就是分解膳食纤维的细菌为主。因此,我们平常一定要保证饮食的多样性、平衡膳食,荤素搭配,适当补充新鲜的蔬菜水果。长期的饮食平衡,也会使得肠道里的菌群更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