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试点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天气预报空间精度未来将精确到社区

年初上海的一场暴雪,清晨时分人们推门而出,发现路面无积雪,道路保持畅通。这其中,就有气象风险预警的功劳。

说起天气预报,你会想到什么?气温升降、晴雨变化?那你就想得太简单了。现代化的气象预报,服务范围的广度超乎你的想象。

什么样的天气,人们在商场的刷单率更高?什么样的天气,垃圾会特别多?冰冻天气,城市里有多少水管会爆裂?这些,气象大数据都能告诉你。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智慧气象”。22日,周到记者从上海市气象局召开城市智慧气象服务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上海正在试点精细化风险预警。不再是简单的天气预警,而是在气象灾害来临前,提前预估对城市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城市积涝、道路拥堵、航班延误、空气污染、健康损害……这些都是开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方向。

精细化预警降低社会动员成本

天降暴雨,除了预报降水本身,还可以对城市内涝发出风险预警。

此前杨浦区已经试点城市暴雨内涝风险预警3年多。与暴雨预警相比,暴雨内涝风险预警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2017年,上海全市发布暴雨预警20次,而杨浦区的暴雨内涝风险预警仅发布了7次,这让社会动员成本降低,预警针对性也更强。

在徐汇区,风险预警服务和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之间的对接更为全面。

基于5年多的该区网格化城市管理大数据,以暴雨内涝、低温寒潮、高温热浪等灾害影响为切入点并逐渐扩展,将气象大数据与交通、网格、热线等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共融互通集成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和气象灾害风险预技术,将风险预嵌入城市徐汇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

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透露,精细化的风险预警和影响预警将有望逐步在全市推广,并针对各个区县不同特点做个性化的“定制”。此外,上海的传统天气预报也会变得更精准。比如,过去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度是9公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公里,未来将进一步精确到社区。

上海气象为国产大飞机“护航”

国产大飞机试飞和适航取证,也离不开上海气象部门的保驾护航。

试飞是飞机的主制造商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国际上试飞都属于风险系数高、技术难度大、保障障需求高的一项工作,对气象条件有着极为严格甚至苛刻的规定与限制。试飞要经历高温、高塞、大侧风与自然结冰等极端气象条件的考验。想要取得这些与天气相关的试飞试验成功,必须有高水平的气象保障,既要找到适合的试飞地点并准确捕捉试飞窗口期,同时又要保障整个试飞过程的安全。

上海气象部门近年来面向国产大飞机研制试飞对气象提出的全新需求,与中国商飞试飞中心联合成立了试飞气象工程研究中心,以需求为牵引,研发试飞气象保障核心技术,着力发展试飞气象影响预报,提高气象服务保障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016年,上海气象部门联合中国气象局人影中心等单位在安徹安庆首次成功开展了飞机结冰综合观测试验,对过冷水、结冰等云物理参数进行高空采样,成功收集到大量试验数据和实测资料,为找到我国飞机自然结冰试飞试验的适合区域和季节寞定了基础。

2017年4月,上海气象部门联合商飞以及锡林郭勒盟气象台开展ARJ21-700国产支线飞机地面大侧风试验的试飞气象保障,精确“捕获”五次大风过程,确保了试验成功,成功将ARJ21发动机、APU地面正侧风值提升至30节目标,超过了原有预期目标。

2017年5月,上海气象部门与商飞公司试飞中心联合组成的试飞气象保障团队,联合江苏、浙江气象部门开展天气加密观测,确保了在不利天气条件下准确捕捉到到2小时的“试飞窗口期”成功保障国产大飞机C919安全执行首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