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任期:强弩之末or最后一搏?(下)

  晨报记者 顾文俊

  世界范围内,大国领导人长期执政渐成潮流。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土耳其、德国、日本等国政坛均出现第四任期现象。长期执政的领导人身上多少都带有强人色彩,而相对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强人。进入第四任期的他们究竟会最后一搏还是强弩之末?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 叶 江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

  默克尔:铁娘子的黄昏

  新闻晨报:有人说默克尔的执政风格带有强人政治色彩,也有人说所谓的强人政治更多是一种威权统治,但默克尔是典型的西方选举制度下产生的总理。能否称她为强人?
  叶江:此前三个任期确实比较强,但更准确地说,她是柔中带刚。不管是和自由党联合还是和社民党联盟,她都没有采取强硬手段,而是先听取别人意见,再把对方阵营中较好的政策拿过来,这种老到的政治手腕使其在大选中占据优势。再比如,基民盟向来和企业界关系较好,在核电站问题上也持积极态度,但在日本核事故之后,默政府态度立刻转变。对俄罗斯的态度也一样,需要强硬的时候很强硬,一旦在能源上有需求,就会主动和法国联起手来同莫斯科进行谈判。从对华关系上的政策转换也能看出其老练,2006年,默克尔在总理府会见达赖喇嘛,后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看到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重要性,转而将对华关系视为重中之重。类似的随机应变和准确拿捏同样体现在难民问题上,在国内碰到钉子后,尽管她并不承认当时把100万难民放进来是重大错误,但实际上后来的政策就已经明显收紧。她会根据选民心态、德国的社会反应、国家利益、德国在欧盟舞台上的作用,对政策进行调整,柔中带刚,这些就是她得以长期执政的个人原因所在。但是,她在第四任期中的表现会比过去更为柔和。
  新闻晨报:为确保连任,默克尔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新一届内阁班子中,社民党包揽财政、外交、劳动与社会事务这三个部委,基社盟负责内政和交通,默克尔所属的基民盟只分得经济和国防。另外,议会中还有来自反建制政党的阻力。进入第四任期的默克尔还剩下多少权力空间?
  叶江:最终能够拍板的还是默克尔。但是,她过去想要大刀阔斧推行的那些政策,现在看来会比较困难,比如过去那种难民政策、欧洲政策、德美政策今后都会受到牵制。在国内政策上,她历来强调财政收紧,造就德国财政连年盈余,不过,接下来由代表中下阶层利益的社民党掌握财权,这些财政盈余会被用来保障中下层利益,德国政府的财政政策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收紧。社民党党魁曾是欧洲议会议长,非常亲欧,在推进欧洲一体化方面,默克尔政府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谨慎,会更愿意出钱为一体化的向前推进做出更大贡献。
  新闻晨报:即便是在权力被稀释的第四任期,西方仍有评论认为她是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最后捍卫者。在国际事务方面,她还能做哪些事情,实现哪些目标?
  叶江:在国际舞台上 德国现在比较力推的是欧洲防务一体化,在这方面,她还会往前推,但像法国提出的那样实现统一的欧洲财政,我想,在她最后的任期内恐怕难有突破,因为议会中有反欧盟的民粹政党会牵制她。红黑联盟在一体化问题上不能过于激进,否则会倒推选择党从第三大党继续上升为第二大党、第一大党。此次选择党能成为第三大党,就说明德国底层民众对一体化心存不满。因此,默克尔的第四任期不会在一体化上掉链子,但要大力推进也难。

  安倍:不到黄河心不死

  新闻晨报:与默克尔总理一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并非天生就具备强悍的性格,但就其执政时间有望超越战后历任首相而言,无疑他是日本政坛一位称得上强势的领导人。2006年,首度问鼎首相宝座的安倍也曾走马灯似地来去匆匆,但是,2012年重新上台后的他是怎么做到三连胜的?
  王少普:在安倍(2012年)之前,日本有很长一段时间首相更迭频繁,造成政局不稳,也影响到经济发展,民众希望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政府,此其一;其二,此前民主党上台后采取激进政策,政治家而非官僚在政权中发挥主要作用,在处理对美关系上态度也较为激进,时任首相鸠山由纪夫(2009年)认为美国不能参加东亚共同体,引起日本政坛与外交关系的波动,鸠山因此下台,此后民主党转而向美国靠拢,内政外交政策实际上又回到了自民党的做法,引起选民不满,使得民主党威信下降,加上野田佳彦(2012年)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搞所谓的国有化,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日关系,民主党因此下台,力量更为削弱,使得日本政坛长期形成的“1955年体制”即在野党牵制自民党的格局基本被瓦解,自民党一党独大,给安倍上台持续执政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这一阶段恰逢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在此背景下,美国加强日美同盟,对安倍政权的维持起了很大作用;其四,安倍上台后提出的经济恢复政策促进日本经济摆脱长期陷入的通货紧缩。日本政界不太使用“强人”这一说法,但从安倍政权相对稳定、强行推动修宪来看,说他是政治强人也未尝不可。当然,他的强人色彩现已发生动摇。
  新闻晨报:受森友学园丑闻影响,安倍内阁的支持率跌至31%。与此同时,他还在抓紧时间推动修宪进程,据说是在2020年,到时会由参众两院审议通过,而后是全民公投,您觉得在他任内能不能走到那一步?
  王少普:无论在野党还是自民党都有声音要求副首相麻生太郎甚至安倍辞职,有消息说有可能让石破茂取代安倍。安倍和麻生都拒绝辞职,因为辞职就等于承认其与学园丑闻有关,而且会造成自民党内进一步混乱,削弱该党在日本政坛地位,加上安倍是一个政治使命感很强的人,修改和平宪法是他第二次上台以来的主要目标,假如辞职,他的修宪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我觉得,他还会坚持下去,不到黄河心不死。美国推出的“印太战略”仍希望有安倍在台上,在安全上美日相当合拍。“印太战略”其实就是当前太平洋印度洋战略态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反映。原来的态势是美国以第一、第二岛链围堵中国。如今,“一带一路”使中国能在东西两翼展开,将太平洋和印度洋连在一起。根据知名战略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的判断,“印太战略”的核心就是美日印澳四国,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倍政权恐怕会侥幸逃脱学园丑闻的影响。当然,如果局势进一步发展,有更直接的材料被在野党揭露出来,他就不得不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