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灯笼人”?
女性四肢冰凉或者痛经伴有不孕就一定是“宫寒”吗?
3月10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下简称“一妇婴”)举行的“学雷锋·庆三八”大型便民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场,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张勤华在该院东院分享了一场题为《中医养生与女性体质》的精彩讲座,为女性朋友撇清了不少中医养生和备孕上的误区。
四肢冰冷但身体内热
热播的宫廷剧里,有不少御医为“小主”诊断因“宫寒”导致体虚甚至不孕的桥段。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女性会给自己贴上“宫寒”的标签。
张勤华主任在当天的讲座中指出,公众对“宫寒”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着误区。事实上,四肢冰凉或者痛经伴有不孕的情况,也不一定就是“宫寒”,也可能是“灯笼人”。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称:“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血府逐瘀汤治之。”张勤华主任解释称,所谓“灯笼人”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就是四肢冰冷但身体内热的人群,一般还伴有口臭、喜冷饮、小便黄、便秘、脾气急躁等症状。“灯笼人”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造成。这两种四肢冰凉的状况只要疏肝通络即可,而不能用温热药治疗。
那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宫寒”呢?
“宫寒”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胞宫寒凝”,表现为倦怠乏力,下腹冰冷或腰以下冷,小腹坠痛,得热则缓和,白带多而清稀,如水绵绵不绝,月经失调或不孕。主要病因是肾中阳气不足,寒从内生,温煦能力减弱,所以治疗就是温补肾阳,常用附子、肉桂、乌药、艾叶、小茴香等药物或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艾附暖宫丸等中成药治疗。外治则通常选择艾条温灸的方法。
这类人群在生活上需注意保暖,多食温经暖宫的食物,少吃性寒食物;多用热水泡脚,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宫寒”状态可以得到改善。
据悉,中医体质划分按照生理和病理特点划分,分为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气郁质等九种体质。医生建议,女性进行科学调养的前提是专业诊断,正确判断自身的体质。
■来源:视觉中国
备孕前三个月进行养生防护
而女性如在备孕,那就更需注意中医诊治和调理的时间窗口。张勤华主任建议,女性孕前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一般宜在备孕前三个月进行养生防护。
“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是通过试管婴儿技术保存卵子,通过手术等‘有创’的方式保存卵巢组织。”张勤华主任介绍,“但其实中西医结合调理不失为一种选择。”比如,高龄或卵巢早衰、有流产史或妇科炎症史,有月经失调如量少痛经等问题的女性均应先调理气血,补肾健脾疏肝养血,使得气血充盈,肾气旺盛,冲任通畅,这样更容易受孕。在饮食上也有注意适当的避忌,例如阳虚者忌绿豆、西瓜、螃蟹等食物,可以多食羊肉、桂圆、生姜等物;血虚者多食枸杞、阿胶、当归等补血药物或食物。
中医药对于女性的生育力保存主要体现在日常养护及35岁后的卵巢保养方面,因为35岁以后人体的生殖功能出现明显下降,肾中精气出现衰竭,此时采用中医药进行补肾填精的治疗,有助于延缓衰退速度。
30出头的小宁(化名),婚后10年未孕,被诊断为卵巢衰竭而不能怀孕,辗转多个医院治疗未果。2015年12月,小宁找到张勤华,经诊断属于卵巢早衰(肝肾精亏,阴虚火旺)。医生建议她中西医结合治疗,先改善卵巢功能,再寻求妊娠机会。小宁服用7贴中药后,潮热与睡眠已有明显改善;持续服药3月后月经恢复正常周期;服用中药10月后,小宁自然受孕,但因胚胎因素小孕周流产。张勤华主任鼓励小宁,卵巢功能已经恢复,养好身体就能再次怀孕。精心调养3月后,小宁再次妊娠,目前已经怀孕10周,胎儿发育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