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其貌不扬却身怀绝技、武功盖世。
玉兰南广场也有“扫地僧”,一出手惊艳四座,或许你遇见而不曾注意过……
先看看他们切磋“武艺”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真的是一点都不假。玉兰南广场的这些“扫地僧”,有的是退休在家的,有的是从老家过来陪伴子女的。他们以水为墨、拎着小桶在广场上练书法,他们的笔也是自制的,大多用的是废弃的拖把杆子。
仇老师也是广场上练书法的一员,他热心地给周到君找到了倪老师。他说,倪老师是他们中写得较好的一位。
倪老师书写的20个不同字体的“福”
倪老师很谦虚,话不多,大多时候只默默在写字。倪老师家中地方不太大,在家练字不如在广场上放得开,而且附近还有公共厕所可以接到水。
倪老师握笔自如,书写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感觉他像是已经跟笔融为一体了。笔罢字成,大家多惊叹、欣赏。
蘸水写字,过不了一会儿,字就干了,虽然很可惜,但是其他人可以重新写。你来我往中,他们已经在广场上循环无数回了。
江老师从老家来到花木,跟着女儿一起生活。没事的时候他经常过来转转,有时也跟别人切磋切磋书法、讨论讨论运笔,也能交到朋友。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风格,人们穿梭在广场上,同时也扭转在行书、楷书、草书……之间,仿佛穿越一般,感受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看他们指点江山、独具风骚。
他们在书写文字的同时,也在输出情感,他们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无不体现着对花木的情怀,对家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