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音符在琴弦上流淌,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作为主旋律,激情昂扬、扣动心弦……他们用朗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2011年春天,有7位热爱文学和诗词朗诵的人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在江湾镇街道的社区学校里,以沙龙的形式,吟诵唐诗宋词、朗诵文学作品。2017年3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江湾诗诵社。
时光匆匆,这群人一同分享阅读和朗诵的快乐。7年来,学习诗歌朗诵的队伍似滚雪球般不断壮大,从当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41人。
江湾诗诵社的成员中包括教育工作者、居委会干部、国企管理人员等。他们中既有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也有老当益壮的中老年人。
小编觉得,他们的声音好棒哦。
7年来,他们一同作伴,共同学习语言和语音。他们试图用声音和情感去演绎诗歌和散文的内涵,表达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之情。
江湾诗诵社的每一位成员,不仅为了个人兴趣爱好,也不仅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感。
他们朗诵的作品聚焦社会热点。《微笑》就是直面社会现象,抨击不正之风,期盼人间真情,提出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我做起,宣扬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7年来,江湾诗诵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他们共同拿下了众多奖项。
集体的《世纪之徒》荣获虹口区朗诵比赛二等奖;李强林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高亚平的《变老的时候》获得上海古诗词诵读好声音称号。
江湾诗诵社还多次登上舞台。集体的《相信未来》参加了“诗书申城·乐学修身上海市民诵读节”宝山区展演、“乐学申城·精彩人生上海社区学习团队成果展示”虹口区展演。
在他们学习、阅读、朗诵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何翠凤眼睛视力不太好,但她依然坚持了六年,她做到每一次上课和排练都不缺席,每天是由家里人接送她来上课和排练的。
马三林语音基础不够扎实,他就在每篇稿件上标音,突出强读的地方,为了加强记忆,他还每天晚上临睡前读上几遍。
有一次天气十分寒冷,何翠凤发烧了,可仍坚持到教室来参加排练,其实她的节目只有她一个人的部分,完全可以待在家里独自练习。
“读诗使人灵秀,朗诵使人奋进”。相信江湾诗诵社在新的一年里,在文化领域有更多的精彩呈现。
1月23日,江湾诗诵社在江湾镇文化中心一楼小剧场举办了七周年展演。2018年1月23日对于大家来说,是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是江湾诗诵社成立7年来第一次呈现一台完整的专场展演。
小编觉得整台节目特别精彩。节目与节目之间衔接到位,没有出现停顿和等待。每位演员在演出中尽量脱稿,没有用夹子捧着稿子来读。这些都有利于情感的表达,且有助于肢体动作的发挥。
从演出的状态明显能够察觉出所有人都很投入,大家很重视集体的荣誉。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算自己付出了多少。而是为整个团队更好的亮相服务。
王健生说:只要努力,就能让老年痴呆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且会精神焕发,越活越年轻。
严立说: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到很幸福。
小编手记:
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作伴,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江湾诗诵社激励我们,要释放出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