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银都苑,也许还能看到曾经“上海最烂小区”的某些评论。然而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让人头疼的居民区却转身成为一个人人称赞的模范小区,这背后的秘密,首先可能要问一个人——闵行区颛桥镇银都苑第一居民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张学军。
转身背后:书记带头扑杀300只鸡
不久前记者初次见到张学军,那是在居委会的一站式受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将告示贴在玻璃橱窗上,路过这里的张学军见了立马撕下,“这样怎么可以,太随意了,也不美观”。一段严肃的批评之后,气氛又恢复了活跃,一群人又有说有笑的走进了居委会。这个既有说一不二的威严,又有关爱百姓的温情,就是张学军最好的写照。
银都苑第一居民区作为颛桥镇最早一批的动迁安置型社区,初来时人心非常涣散,新的班子第一个做的就是怎么抓民心、怎么抓人心,还要抓实事,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张学军认为,百姓是听不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的,“他们要看的就是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
在2012-2017年的五年时间内,张学军带头亲自扑杀小区内饲养的300多只鸡,取缔了78家人家的无证经营,在五违四必的整治中拆掉了600多户违建,将污水管道全部重新排布,改变了小区外面下小雨,里面“发洪水”的窘境。重新规划了小区1000多个停车位,将乱停的集卡、货车请出去,将道路和绿化还给居民。
曾经的“沪上最烂小区”就此华丽转身!
转身秘诀:“众人事情众人商量”
人们不禁要问,银都苑第一居民区为什么能成功转身?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众人事情众人商量”,银都苑第一居民区正是以居民区党总支为核心,居委、物业、业委会、公安和镇属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协商解决社区发展、治理、服务中的问题,大小事都做到“有事好商量”。
在多方努力下,上级政府终于将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这个2万人的大体量社区排上综合改造计划,小区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使得居民对于党总支更加信任,因为在这背后,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基层干部们的真诚付出。
张学军说他的目标就是做个“傻”书记,不说话,多听,多走,多看。“老百姓有时可能怕麻烦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我们跨前一步,将服务从等人来办,过渡到出门去办,”在他看来,居委干部要主动寻找居民,去兜、去看、去走访,只有深入基层做调研,才能了解到百姓们需要什么。比如不久前有居委会干部发现,很多居民喜欢踩绿化,走小路,物业对此大伤脑筋,在张学军的牵头下,干脆将这些小路全部铺设好,宁可牺牲一点绿化,但是百姓却得到了更多方便。
转身之后:让更多的小区成为“美丽家园”
十九大报告中提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时曾这样表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而这正是张学军和颛桥镇许多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对于张学军来说,他的下一个小想法是要让每个楼道里的党员都要亮明身份,将336个楼道转变为336户“人家”。而对于颛桥镇来说,则是要让更多的小区成为像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这样的美丽家园。
目前,颛桥全镇共有34个小区列入“美丽家园”创建计划,总建筑面积约33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2.68亿元。消除顽症、美化环境、完善功能,看得到的成果“撬动”了百姓参与热情,形成长效维护家园的基层治理体系。越来越多的像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这样的居民区党总支通过党建引领,综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小区平安协同治理,让楼道堆物、停车位管理、休闲小花园等社区“大事”,在区域单位和居民的“七嘴八舌”中形成共识。
【走基层手记】名副其实的文明镇
在银都苑第一居民区采访时,真的很难想象小区当年的模样,而随着小区环境的改善,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相应提高。
道路更干净、家园更美丽、市民更文明,这些改变让生活在颛桥的百姓感受到这座城区的温度,也让颛桥收获了新的荣誉——去年11月,第五届全国文明镇评比结果出炉,颛桥光荣上榜,成为上海三个入围文明镇之一。
期待文明能够扎根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社区之中,也期待更多的问题小区像银都苑第一居民区一样实现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