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生活家丨St. Cavish:小笼包老外的中华美食之旅

天钥桥路上,“尊客来”小笼店里,一个老外熟门熟路地推开了门。

浓密的络腮胡,眼眶深邃,他很快锁定了在角落的无人餐桌,快步走过去,却没有着急坐下。反倒有条不紊地从随身背包里,往外拿东西——或者说是工具——游标卡尺、剪刀、食物电子秤……

热气腾腾的小笼包被店里的伙计端上来,老外礼貌地点了下头,没有立即动筷,而是立即拿起了剪刀,对着一个小笼的薄皮戳个小口,并顺势剪了下去。鲜美的汤汁很快流出来,他手里的剪刀换成了卡尺,对着几乎没有厚度的薄皮测量着……

围观的人,有的觉得这个老外在捣鼓神秘科学,有的干脆觉得他就是神经病。用游标卡尺测皮薄,给包子和肉馅分别现场称重,连汤的重量也计算出来,其实这一切,不过是个爱好中国美食的老外,在测评小笼包。

——突然他脸上的表情有些凝重,这数据与两年前可大相径庭:曾经一度能薄到0.72mm的皮子,现在竟增长到了1.2mm!谁不知道小笼是皮薄才好吃!他们换了擀面师傅!

Christopher St. Cavish其人

这个老外就是Christopher St. Cavish,其实在2015年,他早已算是上海滩美食界的半个网红。早年的厨师经历,后来工作几经变动,仍然在平时坚持撰写美食类文章,两年前他第一次用这种类科学的方法测评沪上小笼包,创作了《上海小笼包指南》,一发表便是全城轰动。

上面描述的是他2017年重新测评沪上小笼包的场景,在他的评测标准里,小笼包重量合理的范围内,皮薄馅大、汤汁足,就是包中极品!为此他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公式:(馅料+汤)除以皮厚度,再除以总重量,最后乘以100——用来给各家小笼包评分。

从没有人这样透彻地、抱着科学精神研究过小笼包!那些包了一辈子小笼的师傅都不一定能做到!

■Christopher St. Cavish向周到君赠送了《上海小笼包指南》

St. Cavish来到上海12年,是SmartShanghai(沪上知名英文媒体)的美食撰稿人,同时也在房地产企业做研究工作。经常使用研究性语言的职业习惯,加上对美食的偏爱,为了“捍卫他最爱的馆子并为其观点提供滴水不漏的论据”,促使他创作了《上海小笼包指南》这样的科学美食作品。

区别于其他重视主观味觉的文章,《上海小笼包指南》是美食界的例外,其实也是St. Cavish的个别创新。大部分时候,他的文章也还是循规蹈矩的。其中,有跑遍大街小巷才寻到的上海最后一位铸锅匠,有钻进人均6000元的餐厅后厨才挖到的秘密,有煎饼果子、驴肉火烧等北方传统小吃,还有上海周边城市美食的“巡展”。

生活富裕美好了,人们才会燃起对美食的向往。如果说美好生活是精神层面上美食的根,那么在St. Cavish眼里,物理层面上美食的根,就是孕育它的土地。

如同吃小笼必须在上海,中华大地上的美食千千万,在过去的2017年St. Cavish为此可是走了不少地方。

游历四方,他是美食界的“徐霞客”

凌晨6点,昆明的木水花市场已是人来人往,从南华、大理、香格里拉各州郡的深山里运输到昆明的野生菌在此集散。人声鼎沸中,一个大胡子深眼窝的“洋面孔”在一旁静静观察。

“洋面孔”就是St. Cavish!这次来云南,也是为了吃菌菇而来。

他为了吃菌菇有多拼呢?一共4天的昆明之行,去菌菇市场就去了6次,每天不同的时间段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有一次他一直等到晚上8点,终于看到香格里拉开来的运送松茸的货车进入市场。因为路程远,松茸到达市场的时间,常常都是晚上8点—10点。

经过几天的了解,市场上大致的菌菇种类、新鲜度、价格,St. Cavish已然做到心中有数。他甚至可以区分出,哪些摊贩是收购了菌农的菌菇零售,哪些是菌农自售。

数不清的菌菇里,给St. Cavish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种当地特产“干巴菌”。他称“干巴菌价格昂贵”,“形似大脑、尤其是上面的褶皱”,“味道吃起来却像在吃皮带”。

菌菇是西餐中常见的配菜,中国、尤其是云南的菌菇种类繁多且口感不一,St. Cavish如同发现了宝藏。在云南之行的第二站:南华,他经历了这次旅途中第二难忘的美食体验——生吃松茸。

■Christopher St. Cavish在云南上山采菌菇

“那种感觉很难形容,在中国或者中国以外,我都没有见过这种吃法,也许这种体验只存在云南。”跟菌农上山采菌菇、生吃松茸,恐怕不是随便哪个游客都能有的体验,然而这个外国人却做到了。

旅途之中,品尝当地食物让St. Cavish感受到莫大满足。云南之后,他又去了安徽。

St. Cavish说他到安徽,只是为了吃吃“家常菜”。不是“当地菜”,也不是“特色菜”,而是“家常菜”。菜也确实家常:红烧蹄髈、番茄炒蛋、蒸南瓜、清炒空心菜,全是在哪儿都能吃到的菜。

“我去了一个名为碧山的村落,那里的家常菜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我住的旅店,烧家常菜的是一位妇人,菜式不花哨、摆盘不讲究,但很地道。“

老外能吃出什么地道不地道?

“我知道这些同样可以在上海吃到,但在安徽,你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生长庄稼的农田,可以看到食物本来的样子,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品尝到的食物口感也会随之改变。”

他还吃到了一种黑芝麻糖,据St. Cavish描述,在一个很小的作坊里,黑芝麻糖由一个老人手工制作,仅碧山村出产。

“每当我吃起这种糖,我总有种重新回到那个地方的感觉。这颗黑芝麻糖,连接了我和碧山村。当我想要回到去的时候,我就吃一颗。”

不止云南安徽,这一年里许多城市都留下了St. Cavish追逐美食、追逐美好生活的身影,他对大都市没有兴趣,却对中国的乡村充满感情。这个月,他即将去到佛山,探索当地的广东菜。

美食指南,也是美好生活指南

作为成名于上海的美食家,虽然一年到头“野”在外面,St. Cavish仍是心系上海——比方说,他点名批评了这两年的上海米其林指南。

在St. Cavish眼里,第一次出版的上海米其林指南简直是一场灾难,今年稍微好了一点。理由很主观:今年米其林给了Jean Georges一星,而Jean Georges是St. Cavish个人很喜欢的一家餐厅。

为什么说第一次出版的上海米其林指南是场灾难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大一部分米其林评选出来的高星餐厅,都是粤菜馆,就好像组委会是由广东人或香港人组成的那样。他们的口味偏好是那样明显,以致于错过了多少大众认可的好餐厅。同时,St. Cavish认为有些餐厅根本不值得获得那么高的评价——比如连续2年获得三星的唐阁。

唐阁是2016年出版的米其林指南中唯一的三星餐厅,2017年出版的米其林指南中的三星保持者,同时也是一家粤菜馆。有意思的是,上海的米其林指南,连续两年最出彩的竟是一家粤菜馆。

“不是说唐阁不好,但水平类似的餐厅全世界有许多家,米其林却没给他们三星。而且很重要的是,在上海米其林指南中,本帮菜竟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St. Cavish认为,被米其林指南低估的上海餐厅有许多,Jean Georges的价值远远不是一星能体现出来的,外滩3号的实力也不止于此。除了上海本帮菜,还有许多不错的日料店,这些都是两期米其林指南很少涉及的。

其实米其林也好,St. Cavish也好,本质上都是人们追求美食、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项指南。St. Cavish关注到了上海食客最纯粹的需求——由他们生产的、贴近他们日常的美食,才是真正的上海美食指南;看客观优质的点评、吃用心烹饪的地道美食,才是上海人真正的美好生活。

对2018年的展望,St. Cavish有许多,能去中华大地上探索更多的美食,寻找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他当下最期待的,就是能去顺德探索更多正宗的广东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