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也是二战时期世界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战时平民中立保护区——上海南市难民区建立80周年。近日,“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方浜中路249号上海城隍庙落成并揭幕。
80年前在上海建立的这一难民区,使30万中国难民免遭屠戮与饥寒,后来还作为成功范例被载入国际公约。
当时的南市,难民聚集在法租界外
南市难民区即饶家驹安全区,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在上海方浜路以北、民国路(今人民路)以南、毗邻法租界的地区建立的难民区。从1937年11月9日至1940年6月30日,在日军侵略者的铁蹄下,这片土地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城隍庙、豫园、九曲桥、沉香阁、福佑路清真寺、梧桐街天主堂、小世界游乐场、万竹小学、梨园公会、珠玉业公会内挤满了难民,成为当时远东最早的国际难民庇护地。在当时,“南市难民区”创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战时难民管理体制。饶家驹将难民区分成九个区,每区由办事处派区长一人,从住户与难民中挑选若干人,负责管理区内清洁给养等事宜。各区长之下,分设总务、文书、训导、设计、给养、庶务、卫生、消洁、登记、调査、医务等股,分别处理各项工作。
饶家驹的这一模式相继被南京、汉口、广州等地沿用。
上海南市难民区于1938年被第16届国际红十字会视为世界范围内战时保护平民的成功范例。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签约,饶家驹在中国建立及维持难民区的举措作为成功经验被载入了公约。今天,该国际公约的签字国达196个。
饶家驹,原名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1878年出生于法国,1913年,饶家驹来到上海。那时的他并未曾想过,24年后,自己将与30多万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一共在上海生活了27年,担任过徐汇公学、震旦大学的教师。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后,他各方奔走,建立了南市难民区,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难民区先后运作32个月。二战结束后,饶家驹赴柏林从事善后救济工作,1946年9月10日在柏林去世,终年68岁。饶家驹一生致力于战时平民救助事业,堪称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饶家驹与难民
饶家驹和难民孩子们一起
南市难民区这段历史长期被湮没。2014年,“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2015年,饶家驹与南市难民区的珍贵影像首次被发现,由苏智良教授任顾问的“南市难民区项目组”随即成立。两年来,该项目已采访海内外见证人及相关学者40余人,累积素材总量达70小时,并在全球范围内采集与“上海南市难民区”有关的珍贵历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