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佳瑛介绍,今年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有24.6万人,再创新高。上海将因地制宜拓岗位、搭平台、送政策,做细职业指导、技能提升、岗位推介等实名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帮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杨佳瑛介绍,去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2.2万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今年的就业将围绕四方面展开。
以战略优先“稳就业”。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一方面稳好存量,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优化稳岗扩岗、就业补贴等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扩好增量,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会同有关部门加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稳就业协同联动,并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潜力。今年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确定为60万以上。
以技能先行“促就业”。重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快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将在去年工作基础上,聚焦产业紧缺和市民急需,加大本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改革力度,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政策。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新增培养20万名高技能人才,让更多人“乐业在上海,成就新未来”。
以聚焦重点“保就业”。今年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有24.6万人,再创新高。上海将因地制宜拓岗位、搭平台、送政策,做细职业指导、技能提升、岗位推介等“1131”实名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针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完善政策工具箱,深入实施“人人乐业”专项行动,将在全市已建设9个零工市场的基础上,建设更多优质高效的零工市场,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
以暖心服务“助就业”。将用心用情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稳岗留工送温暖”和重点企业用工保障等工作,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双向发力,切实提升基层就业服务质效。线上线下联动推出“失业帮扶一件事”,让就业服务在身边,回应所需,更加暖心有温度。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杨佳瑛介绍,随着产业迭代更新,新兴行业及领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结构,提升能级,促进从业者的技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城市建设要求相适应、相匹配,全力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四五”期间将新增培养高技能人才超过20万名,高技能人才占全市400万技能人才的比例达35%。
一方面是建对接平台。以市场所需和就业所要为导向,与产业、教育部门一起,协同联动企业、院校、技能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机构等共同发力,打造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的培训一体化平台,为有技能人才需求的企业和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建起桥梁、形成对接。汇集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发布培训信息,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等途径,方便快捷找到适合自己的技能培训机构及培训项目。
另一方面是提技能水平。帮助劳动者尽快找到急需紧缺技能项目,发布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33项新技能培训项目“两张目录”。强化政策引导,对三大先导产业和保障城市运行的17个重点职业工种,技能提升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0%,激励带动更多人通过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大力开展短平快培训和定向就业服务,使更多劳动者拓宽职业发展通道,走上心仪工作岗位。
比如,聚焦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先行先试开发并开展了数据标注、模型运用两个专项技能项目,受到企业和劳动者欢迎;聚焦养老、家政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技能,打造“上海阿姨”“健康照护师”等劳务品牌。
此外,要促收入增长。
怎样推动高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发展需要?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表示,他们也注意到,受办学惯性和学科传统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还有差距,“我们花了很多精力为大学生就业开拓岗位,服务对接,但是从长远来看,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是一个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改革把它作为重要的方向来做。”
周亚明表示,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学校从“有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从培养什么样的人角度,要跳出学科“自转”小逻辑,融入科技和经济发展主战场“大逻辑”,引导学校从“自转”到“公转”。
学校要找准新定位,要让办学适应新变革。动态调整优化培养结构和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理工农医类招生结构规模,“我们提出2024年到2026年三年时间,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的占比要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通过2024年的努力理工农医刚刚超过一半,原来只有40%多,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重点投向三大先导产业、数字经济等国家和上海需求缺口大又急需的领域。”
同时,要让专业贴近新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在怎么培养人方面,要分类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
-
超常规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围绕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超前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
需求导向培养应用型“冒尖”人才。围绕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遴选特色鲜明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试点,强化AI赋能,探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