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AI技术篡改下“被带货”一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AI技术滥用的热议。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刘忱,针对AI滥用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代表调研:AI滥用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在调研中,刘忱发现,伴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AIGC)的爆发式增长,我们的生活迎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因为缺乏科技伦理的规范和引导,滋生了诸多隐患。
以近期备受关注的AI张文宏虚假带货为例,在流量和金钱的驱使下,不法分子利用AIGC技术,批量制造虚假的图片、视频、音频、炮制虚假新闻和谣言,严重的扰乱了舆论生态,滋生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乱象,给社会信用体系带来了冲击。
一项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来自世界各地的7000多位受访者中,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经历过AI语音骗局,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难以分别克隆声音与真实人声。AI技术的滥用,无疑给不法分子盗取他人信息实施诈骗,提供了可能。
此外,部分企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对不同人群进行标识分类,也可能滋生偏见和虚假信息,让AI技术在伦理上陷入困境。
需要依赖于大数据才能完善和形成AIGC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很多是受版权保护的内容。目前,AIGC作品存在著作权归属不清的困境,其作品无法获得著作权的保护,阻碍了技术发挥创作价值。海量的摹写行为也稀释了作品权利人的独创性,威胁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对知识产权保护构成了挑战。
代表建议:多管齐下引导科技向善
针对以上调研结果,刘忱建议,可从构建治理机制、加强技术研究、优化伦理训练与数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多管齐下,引导科技向善,推动AIGC行业良性发展。
例如,在治理AIGC虚假新闻方面,刘忱建议,研究机构应落实行业标准。内容平台应利用数据模型,进行文本和图片等信息的内容检测,阻拦虚假信息的产生。内容创作作者也可使用数字水印等方式,实现内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溯源管理。
同时,可鼓励企业加大对AI防御与鉴伪技术的研发。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技企业关注技术在AIGC虚假信息“主动防御”和“主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在“主动防御”方面,可利用数字水印实现AIGC合成内容溯源。在“主动检测”方面,可以引入AI欺诈检测与鉴伪技术,精准识别伪造内容,实时监测并应对 AIGC 欺诈行为,以技术防御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筑牢安全防线。
在消除算法偏见方面,由于算法偏见的根源来源于数据。因此,因此,构建更加公正的数据集是解决算法偏见的根本方法之一。刘忱指出,在训练过程中,还应加强伦理训练,让 AIGC 生成内容更加符合社会伦理规范。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刘忱指出,可对发布内容性质作出盈利与非盈利的区分。非盈利内容需联合平台做好责任提示。盈利内容则应进一步明确AIGC知识产权的归属,细化侵权责任认定,加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促进 AIGC 技术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张益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