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制造”30年,他在上海开出全球首店,信心来自哪里?|洋老板①

1993年,丹麦人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此时,距上海明确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在保税区里注册贸易性公司过去仅三年。

在李曦萌创业的同一年,上海市政府收到国务院对《关于要求确认上海东方商厦有限公司为沪港合资商业零售企业的请示》的批复,原则上同意这次合资行为。

回过头看,这座城市当时正在悄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外资得以进入的时代,一个原先的政策和规则都已不再适用、因此必须大胆“破”和“立”的时代。

年轻的李曦萌当时并不太清楚这些背景,他只是隐约感觉到,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30年后的今天,由他一手创办的特雷通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商和零售商之一。作为对于他在推动外商投资和深化中外经贸合作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的认可,上海市政府先后在2006年和2019年向其颁发“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和“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李曦萌经历过全球贸易欣欣向荣的年代,他们每月可以出口1000只集装箱的家具;但很多时候,他也必须直面一些不太乐观的形势,比如主要出口国美国未来可能进一步增加进口关税。

这个世界如今正处于一种巨大的不确定之中,这也让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明确地意识到重点发展中国市场的必要性。而这或许就是他选择此时开一家新店的原因之一。

Hygge,丹麦语中的“小确幸”

“你们喝过这个了吗?”这个丹麦人迫不及待地向我们推荐店里自制的热红酒,“这是丹麦的热红酒。”

小到一杯热红酒,大至成套的沙发,我们此刻目力所及的一切,显然都在不事张扬地传递着让李曦萌深以为傲的丹麦式生活哲学。他用了一个丹麦词Hygge来形容,它的意思是“舒适惬意”,也被时下的潮流人群称为丹麦语中的“小确幸”。

NEST空间是他们的全球首家概念店,落户在长宁区,就在距离李曦萌家1.3公里的虹桥南丰城里。30年来,他以上海为家。在上海,则习惯了以虹桥地区为家。

所谓的家,除却提供了天然的安全感,也意味着一个可以让自己折腾、试错的地方。可以庆祝成功,但也宽容地接受一个人失败的地方。

人家新店开张正喜气洋洋,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却多少有些扫兴。“你确信现在开家具店是个好时机吗?因为买房的人少了。”“你可以说这个时机不好,也可以反过来说,时机很好。”他狡黠一笑,“我知道现在家具行业不景气,一些家具品牌的生意很难做,但这也是一个机会。所以现在新的人(包括他自己)来玩了对吧?新入场的人会带来新的理念。”

在他看来,市场对于家具的需求永远存在,“不买房子不代表老房子不需要装修,现在二次装修还是挺多的。”他以自己的祖国丹麦为例,“丹麦是全球人均家具消费最高的国家,但这是因为丹麦人喜欢买新房子吗?丹麦连新房子都几乎没有!”

或许是时候转变一下思路了,李曦萌希望在中国潜在的消费群体里培养一种新的理念,即家的概念比房子本身更重要。

一个幸福的家不意味着崭新的房子和更大的面积,而是家中的每个人用自己的心意,用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家具去装点属于自己的空间,把它变得更温暖、适意。

大家的生活态度那么积极

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当代中国人对于北欧家具的认知启蒙普遍来自于“宜家”,因此也形成了北欧家具“简洁、实用、但做工一般”的固化看法,事实并不尽然。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第一批丹麦设计师开始倾向于设计简洁风格的家具。“当时北欧还流行造型复杂,雕花繁复的宫廷风格家具。”李曦萌介绍。显然,这股实用风的刮起和二战之后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

而在这场实用主义的风暴里,中国元素也起到一定影响。当时丹麦有一个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汉斯·维纳(Hans Wegner),他在看到中国唐代的圈椅以后灵感如泉涌,设计出了一把被誉为“世纪名椅”的扶手椅,它又被称为“中国椅”。

而李曦萌本人喜欢明代的家具,

“明朝的家具跟清朝不一样,明朝的风格很简洁,跟丹麦设计有很多理念是一致的。所以两者可以在很多的地方结合,你可以把一些明朝的东西跟丹麦的软体家具放在一起,也是很美的。”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在1987年来到复旦大学就读,成为了复旦的第一批留学生。很多年之后,他担任了复旦外国留学生校友会会长。

李曦萌后来回忆过自己当时的上海生活,早餐去五角场吃大饼油条,每次进市区要靠挤公交车。当年上海的路牌还没有拼音,外国人想出个门真心不容易。但他捧着一张地图到处走,发现探索着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上海。

一年的交流学习结束后,他回到丹麦,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然后,挥一挥衣袖作别自己安逸的祖国,决然奔赴了发展中的上海。一如百年前他的族中祖辈飘洋过海来到上海,创办了慎昌洋行。

他向我们解释自己回到这片土地的动机,因为当时的上海给年轻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所有人都在努力,大家的生活态度都那么积极。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丹麦的生活节奏很慢,那么多年了,反正丹麦变化也不大。而我是一个比较有探索心的人,所以我决定要来上海发展。”

对于可能加收关税感到担忧

中国市场对我们将更为重要

李曦萌在上海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1993年重回上海创业,他选择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自己的第一家企业。而1990年,“外高桥保税区”刚刚作为国内第一个保税区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在他注册的前一年,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经批准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成立。这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

1995年,李曦萌成立了特雷通,这家企业日后发展成了世界上第八大皮革制造商。

正常情况下,他们每个月要出口大约1000只集装箱的家具。其中,最大的出口国是美国。

但是,逐步增加的进口关税让他感到非常担忧。

“2019年的时候,他们已经增收了25%的关税。到现在已经五年了,五年里一直维持这个百分比,但我们还是在中国做(家具)。”

接下去,如果要加更多,情况就会变得十分棘手。

“关键是加多少。如果再加10%,那也还好。但如果加到60%,那我们就没法做了,也就是说从中国出口家具到美国的这个行业基本上就做不下去了。你要么就把工厂搬到越南、柬埔寨、墨西哥这些地方;要么就加大力度做其他地方的市场,比如阿联酋、英国,当然还有中国本身的市场,所以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可以理解一些外商的犹豫

但他们应该亲自来看看

李曦萌在上海摸爬滚打30年,其间少不了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近年来,他最明显的体会是,“政府部门有了‘店小二’的服务意识,其实作为一个在上海投资的外资企业,我们一直感觉自己是很受欢迎的。但是现在相比10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政府部门的理念包括态度还是有一点改变。”

他说,以前企业遇到问题,需要自己去找政府部门,去请求他们配合解决。“现在更多时候,他们会主动跑过来,主动帮你解决问题。”他承认,这和自己的企业已经做强做大有关,“但是我感觉最近几年他们特别的热情,政府工作人员都很努力地在做事情。”

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比如说海关的出口报关,30年来他亲历了几次变革。

最早的时候,需要报关员亲自跑到海关去报。现场要排长队,要手写填单子,整套流程走下来非常繁琐。后来,这个体系变得现代化了,全部改成了线上报,但耗时相对还是比较久。

“但如果是海关高级认证(AEO)企业,就可以享受快速通关等便利。不过,很少有单位有资格获得认证。后来,相关政府部门认为我们单位有这个资格,他们就自己跑来和我们交流。他们说,‘Simon,我们觉得你们的单位有可能获得认证。’然后,他们就很认真地为我们介绍,给我们做培训,讨论和制定方案。最终,我们成为了一个AEO认证单位。”

作为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以及中国欧盟商会国家代表、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曦萌一直致力于推动外商在华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他比很多人更清楚地看到了一些问题。

“我们始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误解或者不理解。因为有很多的外商投资人并不在中国,他们听了西方媒体带着偏见的介绍,所以会产生怀疑和动摇。”他说,

“但你应该亲自过来看看中国,你要亲自来了解你的行业,以及行业里各个供应链的链接情况,而不要随便下一个决定。我理解他们的担忧,他们也担心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如果不断增收关税怎么办?但是,了解情况还是非常重要。”

至于外资进入以后应该怎样发挥作用,他的回答是,“‘在中国为中国’,也就是在中国制造有助于中国社会进步的产品,这个理所当然是最好。那‘在中国为世界’,在中国生产针对世界范围的产品也是可以的,但是要看行业。”

是上海女婿也是老上海

热心参与社区自治贡献“金点子”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选择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开一家新店,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比语言更有力地说明了李曦萌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信心。

“是的,我对上海的经济有信心。”这个丹麦人用一口带着明显江南地区口音的普通话说,“我是上海女婿,我也是一个老上海。这里是我的家,不是我的第二个家,这就是我的家。”

这不仅仅是一句漂亮话而已,在虹桥街道,李曦萌是附近居民最熟悉的老外。从2015年7月以来,虹桥街道成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个丹麦人作为外籍居民代表之一,成为了联系点信息员。

上海最早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时候,李曦萌就加入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的讨论,他当时贡献的“金点子”还被写进了法条。

“我们每几个月就要举行一次会议,我肯定参加,因为我有很多在丹麦学到的想法和经验,想要分享给大家。比如当时我就把丹麦的垃圾分类经验拿来和大家分享,我们丹麦的垃圾总共有七种分类,一定要分得很清楚。”如果不分好分彻底,后果很严重。

“因为每家都有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开过来,如果你没分好,他们就不拿。那东西就一直在你门口放着,你不得不把它分好。”

他最近参与的一项社区讨论,是关于银杏季的黄金城道怎样给市民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感。“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我觉得也很重要。”李曦萌说。

位于虹桥街道的黄金城道商业街全长670米,两侧分布着200余家特色商铺。每年银杏季期间,这里都会举办银杏艺术生活节,如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形成破圈之势。不仅吸引了大批附近居民,也有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大家都来看银杏,人很多,留下的垃圾就会有点多,感觉也会有点乱。我们要先搞清楚,这个银杏节本身到底是为谁办的,是为了居民办的?还是为了全市市民办的?”李曦萌建议,“先把这里面的关系理顺,然后再去尽量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比如说来打卡拍照片的人特别多,那就可以搞一个摄影比赛,评出优胜者。总之我们要不断优化银杏节的内容,让游客和居民都能沉浸在银杏季的美好中。”

即使自己的工作再忙碌,他也从不会放弃为社区、为居民发声的机会。而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也让他有了一种工作之外的成就感。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坤彧、丁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