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虹口三代摄影师镜头中的上海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摄影节于2024年11月8日至23日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举办,这是两年一届的上海摄影界的盛会。

今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摄影节的主题是:我们的城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友间公寓党群服务站(广粤青年活力绿廊公共艺术空间)将作为本届摄影节的虹口分会场,在此期间举办一场主题为“虹口三代摄影师镜头中的上海”摄影展。三代摄影师分别是瞿凯伦、徐志东、刘潇凌,他们生于不同50、60和80年代,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虹口区,并且与凉城地区先后有过交集。三位摄影师的作品时间跨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当下,有长期客观记录城市面貌发生变化的过程,有感性于都市街头日益魔幻的千姿景象,迅速出击截取生活中特异的一瞬间,有扛着大画幅相机默默地与这座城市进行对话。他们的创作对象均来自城市的街头,但各有不同,各自精彩,作品中蕴含时间带来的力量,也有生活本身的馈赠。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让公众看见上海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15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上海城市发展和摄影艺术的平台。

瞿凯伦作品

瞿凯伦作品

瞿凯伦,2016年荣获“街拍中国”大奖街拍王的称号,他拍摄的对象大多是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晒台、阳台、楼道、窗口、麻雀、猫狗等等,纷杂细碎。

“我拍的东西还是尽量选择本土的,就是属于本土的上海味道。”瞿凯伦所说的味道不仅属于视觉层面,也归类于神经性的东西,比如华灯初上街头的人影绰绰、夏日弄堂里午后的昏沉、内室传来的一记嗲怪声,这一切都会首先刺激到他的神经,并传导到他的作品当中。味道,说到底是连通着情感。他的镜头紧紧地瞄准属于上海人心照不宣的那根神经,时常上前去拨弄一下,看看味道对还是不对。

瞿凯伦1957年生于上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家住虹口区凉城街道,他的作品凝练着属于他的上海回忆,也是许多人可以感同身受的城市记忆,他与这些照片中的画面相遇,提炼了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一面——上海的B面——魔都的魔幻一面,这让人忽地想到作家矛盾在《子夜》里写到: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上海就是那样,一直在变,又没有变。隔着矛盾的笔下的苏州河,瞿凯伦的镜头能轻易地捉牢“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和洋房顶上闪烁着的霓虹电管广告。他的照片里,霓虹电管好像从来就没有息暗过,或者说他一直在追逐霓虹电管广告发出的光晕。那个光晕属于上海的气息和味道。


徐志东作品

徐志东作品

徐志东,1962年生于上海。198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拍摄上海的变化,最早始于沪上为了举办第五届全运会,工程人员对通往运动场馆的四平路进行了拓宽,连上溧阳路,拆除嘉兴路桥重建新桥,并斜跨虹口港小河与吴淞路连接畅通。这是他的摄影创作从当时风花雪月风潮中走出的第一步,于是镜头开始转向城市生活,并持续关注各处空间中人的活动和情绪的安放。

徐志东认为,“凡是我们生活经历过的地区及场景最容易产生情怀,尤其是那些呈现原汁原味的地方,感觉很有回味的余地。”这种感受来自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尤其是生于上世纪50到60年代的一代人,他们成长于1980年代——一个生机勃发的时代——青春从苦闷乏味中走出。

1985年,徐志东在虹口提篮桥的远洋宾馆旋转厅拍下黑白黄浦江,2020年他再次来到这个位置,按下快门。江岸的造船厂已换成邮轮码头,白玉兰广场遮挡了远处的上海大厦……1996年,一个沉重的身影努力地与一只煤球炉搏斗,烟雾笼罩在他的周身,远处成都路方向的上海电视塔从一片石库门当中伸出钢结构的身体;再早一点的1993年,两名年轻女子惬意地坐在黄浦江畔,她们的身后是刚出现一个球体形态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女子披在肩头的外套和安然的神情,似已做好迎接千禧年的到来。从其服饰的角度看,当年的披肩着装打扮如今已广泛流行于各处网红打卡点,更早的时候,这种腔势出现在上海早期黑白影片中。上海女人完好地继承了上述这一优雅的,极具腔调的着装传统。徐志东的镜头悄悄地对准了她们,但他并未打扰黄浦江畔那一刻的轻松气氛,她们得以永远美丽年轻下去,也让后人看见上海曾经有过的久违的——适意。

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也是充满诱惑的,上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活力萌生,受到外界的变化和刺激,使得以游荡在街头寻找创作素材为乐趣的摄影师通过相机开始有选择性地观察生活,聚焦城市中的一处处变动,这是生活给予的回馈,首先得到这份馈赠礼物的是具有敏觉力的摄影师。无疑,徐志东是觉悟者,摄影于他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的摄影作品帮助我们回忆过往的生活时,有着一份坚实可靠的凭据,以调校回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为了锚定记忆之舟,他甚至采用同一场景新旧对比的方式,长时间、同一角度将它们凝固在底片上,这使得人们时常滑出轨道之外的那些记忆残片一旦发生error就被他那些图像所调校、纠正。这是照相机作为记录工具理性和客观的一面,这也是照相机作为科技产品被发明之初的迫切任务——它的记录性功能。

刘潇凌作品

刘潇凌作品

刘潇凌生于1987年,是一名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青年摄影教师。他的摄影创作延续了上述二位摄影师所经历过的——基于城市街头的变化和遭受刺激而展开的黑白胶片创作阶段,但是很快的,作为成长于八十年代的后生,他尝试通过大画幅相机带来的稳定持重力量的加持与这座城市展开对话。刘潇凌的大画幅底片曝光了城市中静谧的弄堂、突然安静下来的武进路、人迹罕至的外滩清晨、这与公众所认识理解的喧闹的上海形成巨大的反差,令熟知世界摄影史的读者会联想到法国摄影师尤金·阿杰(Eugene Atget)镜头下的巴黎和德国摄影师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瞄准的杜塞尔多夫城市街道。他们都舍弃彩色胶片,而选用黑白底片,屛气凝神地去观看自己所处的城市和其中的细节,直至窥见其中的隐秘方才罢手。这种超越客观,反躬自省,再现生活的慢摄影创作方式,保障作品获得高清晰度的品质,逼迫观者凝视我们赖以生活的城市——美丽容颜背后有着深不可知的未来,生活到底是什么?城市还会以其他什么面目显现?这是属于更年轻一代的上海摄影新生力量。

三位摄影师的创作态度、方式和志趣,让他们连结在一起,成就了本次展览。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想见他们无数次地对眼前的这座城市一次次地观看、打量并截取现实关键性一帧的实践行为,使得我们看见个体的成长紧密地依附于城市,城市的面貌在某种程度也选择性地向有备而来的优秀摄影家敞开胸怀,双方做了一次短暂的神交,凝结为一个个有意味的时光切片,在每一个切片中我们或张望凝视,或窥见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