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全力破解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难题-疏堵结合从源头消除充电隐患

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问题事关民生和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为破解这一管理难题,普陀区高度重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集中力量推进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5个方面、19项任务落实落细,想方设法从源头消除充电、停放隐患。

截至目前,普陀区共有充电站点位8000余个、充电插口26万余个,充换电柜1000余个、充换电插口1.6万余个,全区充电设施与电动自行车的比例达1:1.25,基本可以满足全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

|找准“整治+法治”切入点

为破解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难题,普陀区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施策、智能监管、多元共治,积极落实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先后召开全区部署会、推进会、调度会5次。

围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违规停放、飞线充电等问题,区四套班子领导12次“四不两直”开展针对性排查,责成相关部门及街镇整改隐患问题。

结合各行业工作方案,普陀区梳理形成了“问题+需求”“两张清单”,全面细化部署电动自行车治理攻坚行动。

|找准“便民+惠民”着力点

为加大宣传覆盖面,普陀区借助环球港、近铁广场等地标性商场大屏和1000多块社区电子屏开展“亮屏行动”,高密度、多频次、全覆盖滚动播放电动自行车火灾警示宣传片,对全区50.2万户居民发放使用告知书,组织2344家相关单位签署消防安全承诺书,先后对违法违规案件、人员处理情况开展跟踪报道50余次,张贴安全充电警示标志13939次,开展电动自行车火灾危害性和疏散逃生专题培训教育40余次。

通过“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模式,普陀区在长风国际大厦、臣风大厦及新建普陀区职工文化体育中心打造“满电回家”示范点位,发挥“头雁”示范引领效应,激发“雁群活力”。

在质量环节方面,市场、公安、消防等部门累计查处电动自行车非法拼改装点位19个,查处非法生产、销售点位14个,对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充电器等核心部件开展质量抽查67次、立案30件、罚款7.83万元。在使用环节方面,曝光隐患执法动态49次,曝光火灾车辆、蓄电池品牌型号4次。

|找准“技防+人防”平衡点

普陀区始终坚持“人防”为基,“技防”为主,全力打造“人防+技防”的风险预防监管格局。

目前,普陀区各街镇已完成整改214处未采取有效防火分隔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停放场所。全区391栋住宅小区地下、半地下室作为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已设置火灾报警210栋,已配置自动喷水(简易喷淋)362栋,已配置视频监控设备255栋;相关部门在部分居民区试点“梯控系统”3007台,占全区住宅小区电梯数量的45.34%,并试点部署了智能监控设备及“智能嗅探”技术。

同时,各街镇持续为现有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车棚加装智能监控设备,配备灭火器、火灾报警器、烟感喷淋等智能消防设施,并探索逐步接入“智联普陀”一网通管平台;曹杨新村街道试点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车棚,依托“光能转化-电能储存-充电供给”模式提供“1元钱充电6小时”惠民便民服务,实现家门口充电价格下降40%,使用率近100%。

此外,普陀区发动即时配送平台企业饿了么,开展常态化消防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将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根植于平台骑手日常生活工作。

晨报记者 倪冬 通讯员 李杰辉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倪冬/李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