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24中国医师公益大会在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文浩馆举行。此次大会以“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约500名医疗专家、爱心企业代表、艺术家、人文学者及公益组织代表,共同探索医疗公益事业的新路径。钟南山、张伯礼、韩济生等医学界泰斗通过视频致辞,并高度赞扬了医师们的公益精神。
钟南山在视频致辞中回忆了中国医师公益大会成立五年来取得的成果,特别是中国患者援助联盟从服务肿瘤等重病患者扩展至涵盖慢病等更多群众性健康需要,还为公益医师们撰写并出版了《医学临床技能沟通》,发布了《中国患者援助联盟PAP项目患者数据数字画像的研究》一书。他表示,医者不单要追求技术上的精湛和进步,也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弘扬,不断践行医疗公益精神,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患者援助与医师公益联合同盟执行主席曹锡荣介绍,过去一年中国患者援助联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和药品支持,并携手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与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援助模式,不断提高援助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通过科普宣传和健康讲座,切实提升了公众健康意识。他指出,在此过程中,医生们展现出医者仁心,并以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为患者带来高质量服务,温暖社会。面对老龄化和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医疗公益事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要进一步做好患者的援助工作,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和受益人群,让援助更精准有效。如与医药企业协作降低患者负担,关注患者心理健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并加强国际交流,展示中国医疗公益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肯定了中国医师公益大会在医疗公益界的重大影响力和意义,众多医生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以分享宝贵经验来积极推动医学的不断进步。“健康已经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的重要基础,中国医师公益大会就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守护人民健康的大舞台。年轻的后辈们要担当起守护健康的使命,用心学好医术,积极投身到公益活动中去。”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医疗公益事业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担当,它关乎生命的尊严与延续,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医学文明的传播,使我们认识到医学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同等重要;医疗公益汇聚爱心力量,为医疗公益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当天,围绕医技拼搏、医德弘扬、医学文明传播及医疗公益四大议题,与会者展开了讨论。在医疗的道路上,医师们一直在不断攀登,追求卓越。在“医术路上的坚持与前行”环节,华山医院皮肤科资深教授郑志忠回顾了从医五十五载的体会,分享了从医生涯中的多个故事和感人瞬间;“不要小看皮肤科,其实它很重要,关系到很多类疾病,有很多共生疾病,如白癜风、红斑狼疮、银屑病等,有的慢性病难以治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精神压力;有些病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医生要耐心与病人交流,让病人相信你,能治好的尽量治好,治不好要讲清楚。”他认为最好的老师是病人。病人完全袒露在你面前,好的医生应一心为病人,对病人细心关心,对病人像亲人一样,也鼓励弟子把医学美德一代代传下去,同时在科研方面勇攀高峰,争取国内的专业研讨会让世界各国专家争相来参加。大会还揭晓了“医术精湛拼搏者”代表名单,并由郑志忠主任颁发荣誉。
医师们不仅拥有精湛的医术,更是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他们在医院为患者精心诊疗,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义诊活动,将医疗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大会的“112益诊日”活动也备受瞩目。该活动邀请了全国顶尖医学专家,为患者提供公益诊疗服务。众多患者闻讯而来,专家们耐心细致地为患者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治疗方案。
在北京电力医院风湿科免疫科主任王炎焱看来,义诊可以满足很多亚健康人的咨询需求,也可增强医生的人文关怀和影响力。很多人患病后因为没找对科室,往往走了很多弯路,有些风湿科疾病不是手术能解决的。因此需要通过科普和义诊等让大家更了解相关知识。但一些义诊知道的人不多,需要扩大宣传,包括通过公号、在线平台、视频等新渠道告知相关病人。“线上线下结合可提高公众医学素养。对一些偏远地区,线上诊疗较方便,专家也可在患者群中指导简单的疾病管理,复杂的病例了解情况后再线下就医。”她说,现在义诊的病种从大病变成了小病、慢性病,医者也需要与时俱进了解群众需求。
本次大会由中国患者援助与医师公益联合同盟发起,衢州市医疗健康与社区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江南大学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