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部作品报名短片周!对话总策展人王小曼:“短片越来越受欢迎,从作品中看到时代共鸣”

最近,即将于12月启动的2024HiShorts!厦门短片周(以下简称短片周)分外闹猛。

10月31日,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汤惟杰老师在朋友圈“帮转,HiShorts征片最后一天”,当天,短片周的征片即将截止,在此之前,为了满足踊跃的作品报名,主办方宣布延延期到10月底,以吸引更多的内容佳作。而在9月29日,主竞赛征片海报发布,打出的口号便是“内容为王”。

10月31日发布的HiShorts征片倒计时海报

五年前的2019年,在HISFF(华时代全球短片节)的基础上成立了HiShorts!厦门短片周。这一年,王小曼带着她和团队从全球征集来的近二千部短片落户厦门“用最酷的短片对世界say Hi”,在这个电影城市为影迷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从第一届的1929部到第五届的7691部,以及今年第六届截至10月31日收到总量破万的短片作品,短片周影响力越来越大。

今年6月,短片周首次在上海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合作,在虹口举办“超时空对话”动画艺术展,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二十多场艺术家对话,两万多人次参观打卡,成为今夏动画艺术界一场盛事。

9月15日,“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圆满落幕

虹口是上海电影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上海的第一场电影放映,上海的第一座正式影院开幕。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短片周的“上海本土青年版”全新品牌ShangHiShorts!应运而生。在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导演郑大圣看来:“ShangHiShorts!的启动仪式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而是上海电影新生力量发展的一次重要推动。五年来,短片周不断发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上海题材短片和上海创作者。”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的对话嘉宾是HiShorts!厦门短片周创始人、总策展人王小曼,听听这位上海人眼中的短片赛道,以及短片周如何为青年影人提供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成为理想的内容平台,引领未来青年文化新趋势。

1.从年轻人的短片作品中看到时代共鸣

Q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HiShorts!厦门短片周的总策展人,当你每次出去做宣传推广时,是不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短片与电影、短视频的区别?

A 王小曼:HiShorts! 一直在致力于推广传播“短片”概念,我们一直坚持:短片是影像内容的洼地。无论从制作周期、可承载的丰富程度、对于创作者的界面开放和友好程度,还是传播方式来说,短片都是在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的表达介质。短片也是当下最适合承载⻘年电影人叙事的影像载体,许多无法在电影片中实现的主题、风格,在短片里都有希望被呈现、被看到。而区别于短视频,又可以从短片中看到作者性的影像风格与主题表达,作者可以稚嫩,完成度可以有欠缺,但必须情感真挚,或是有尖锐的思想。其中短片很被期待看到的,是创作者对大众生活真实而敏锐的观察,这在当下非常珍贵。

2024年6月,第六届HiShorts!厦门短片周征片开启

Q 新闻晨报·周到:相比较而言,目前短视频的平台更多,用户传播的途径也更广,这是短视频的优势,但短片并不是吸引普罗大众的,你觉得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用户逐渐形成并壮大了?

A 王小曼:去年很多来参加HiShorts! 厦门短片周的嘉宾和媒体表达这样一种声音:“短片以前是附庸,但现在已经被行业认可为一个创作本体、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类了。”我觉得这是去年的HiShorts!厦门短片周最大的改观和成果,而且未来会有更好发展。

Q 新闻晨报·周到:第五届HiShorts!厦门短片周共收到7691部短片作品,即将迎来的第六届目前收到超过一万部的短片作品,在你看来,短片周缘何有这样的吸引力?

A 王小曼:短片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欢迎,是因为它很真实。我们能够从很多年轻人的短片作品中看到一些时代共鸣,那些当下时代给年轻人的触动和年轻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反馈,都是最自由、最真诚的表达。正是因为瞄准了这样一个方向性的洞察,所以我们创办并一直坚持打造HiShorts! 这个短片节展品牌。经过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到短片的创作趋势和体量是在不断变大的。而我们每年其实在干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多的去搜罗这些片子。去年第五届我们征集到7691部片子进入初选。评审们大量地看片、选片,然后层层筛选,保证了评选的优质和公平。只有把这项最基本的工作做到位,才能保证HiShorts!是有内容、有价值的。

2023年,第五届HiShorts!厦门短片周共征集到7691部报名影片

Q 新闻晨报·周到:你一直希望打造公平公正的同台竞争,作为原创模式的短片节,你们如何搭建搭建的公正客观的三审体系?

A 王小曼:HiShorts! 一直强调要打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有公信力的电影节展,外界也能感受到HiShorts! 在努力建立一套新的评审体系。这种新体系的建立,是因为我们真的想去改变一些问题、推动一些变化和发展。在整个大的传播环境中,碎片化的内容特别多,人们看不到很多好的东西,而对于电影行业而言,每年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带着作品走向社会。但以传统的长片电影节体系为例,它们其实特别话语权中心化,比如你认识一些选片人,把影片送给他们,就可以直接入围,这对那些没有渠道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所谓的公平是稀缺性基于被广泛选择而产生,比如国外很多选片人是做了很多年影评人,有大量、广泛的阅片经验,所以更好的东西如何被选出来,这件事其实是更有公共性的,而且会建立一种信用,这种信用很重要,一旦建立起来,对于认可这种信用的人而言,是一种很大的信心,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信心,而非靠运作人情来获得的认可。

2.让更多导演实现梦想,走上创作之路

Q 新闻晨报·周到:应该说,这几届的短片周挖掘了不少的青年导演,帮助他们作品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这样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应该很有意义。

A 王小曼:五年来,HiShorts!密切地关注着创作者的成长与市场动向,并乐于把对市场的观察及时地与年轻的创作者们分享。我们和参与进来的小伙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拒绝纸上谈兵,努力让创作的idea转化为可触及的画面,让更多的导演实现梦想,真正走上创作之路。这样的助力转化虽难,但总要有人坚持去做。

比如2019年,导演胡兆祥的短片《在别处》入围了HiShorts!剧情单元,获得了评委们的认可,他的长片项目《水东游》也入围了HiShorts!的创投单元。经过数年的打磨,《水东游》最终入围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单元,并在本月初成功举办了世界首映。遥想当年相逢,HiShorts!也刚刚诞生,可以说HiShorts!与胡兆祥导演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胡兆祥导演的《水东游》、张新阳导演的《寒江别》

同样已经成片的还有张新阳导演的《寒江别》(原名《伤寒杂病论》),该片获得了2019年HiShorts!创投单元最佳电影长片项目,随后也顺利入围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制作中项目”单元中获“年度推荐人选择”)。对于张新阳这样心怀梦想的年轻创作者来说,HiShorts!就是他梦想启程的地方。

3.我们发现了许多优秀的上海题材短片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看到短片周今年有一些落地上海的动作,与上海电影家协会建立了初步合作,并且与上美影共同成功举办了一场大型展览,上海对短片周意味着什么?

A 王小曼:上海,历史长河和新锐潮流在这里交织,古典腔调和先锋态度在这里融合。太多有才华的青年投身于此,浸润属于上海的艺术气息,也为上海注入来自青年的力量。作为一个发掘品质影像的平台,HiShorts! 与上海影像创作者向来有着紧密的联结,今年六月,HiShorts!联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家协会以及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一起举办了——“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从精心打磨《崂山道士》等一众动画“中国学派”经典作品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到HiShorts! 近年来延续东方古典审美的青年动画导演们,中国动画的丰富美学与内涵仍在薪火相传。遥遥中,两代创作者们也进行着一场冲破时空之墙的对话,一同寻觅动画之根,探索动画之路。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迈向70周年之际,“遗珠”系列作品以其超群的艺术水准和思想价值,为上美影注解作为动画“中国学派”的深厚定义,表现了中国经典动画的丰富存量和珍贵含金量。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

更是联合上海电影家协会联袂打造了ShangHiShorts厂牌。近年来,上海电影家协会创办的“海上电影论坛”和“海上电影沙龙”等活动,也为赓续海派文化、传承海派精神、发展海派电影、支持海派影人增添了全新活力,增强了海派电影讲好上海故事的叙事能力,也推动着海派影片走出历史,走出上海,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王小曼在ShangHiShorts! ×上海电影家协会“海上电影沙龙”专场活动与嘉宾对谈

同时,HiShorts! 作为一个蕴含内生动力,为青年电影人充分展示艺术才华与艺术创造力的影像场域,也在五年的发展中与上海影人、影片结缘。五年间,HiShorts! 发现了许多优秀的上海题材短片,它们立足上海本土,延续了上海。百年来的电影文化传统,并将海派文化的基因于短片中发扬光大。一批才华横溢的上海籍青年导演,也纷纷涌现。他们推陈出新,用新锐影像传递上海在新时代的新风貌,也为上海影人在当下华语电影版图中找到了全新基点。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导演郑大圣在专场活动上致辞

由此,HiShorts! 的“上海本土青年版”全新品牌ShangHiShorts! 应运而生。HiShorts! 所一向秉持的,围绕短片创作,构建起一个青年电影人交流盛会的艺术愿景,将借此机会在上海正式落地。

ShangHiShorts! 的设立,将会进一步推广海派文化风格短片触及大众,也帮助本土青年导演闯出一片新天地,登上更大的舞台。通过ShangHiShorts! 的平台,更多青年导演将有机会讲述好上海故事,展示蓬勃才华。

各位网友朋友,你在平台上看过短片吗?你个人对短片的未来发展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当中留言,与我们一道分享。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