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经只有一年不到的生存期?增加一颗“人工心”,在瑞金重获新生机!康复后“回娘家”了

“回到这里特别开心!”63岁的老崔再次回到瑞金医院。他开心地表示:“他们每个人我都很熟悉,在这里我迎来了新生。”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赵强和心脏移植与心室辅助团队一起与病人们相聚,举行首次“人工心脏医患同行日”活动,共同为重生的新生命喝彩。包括老崔在内的12位人工心脏病人都有一个统一的身份:“人工心脏”术后康复病人。

老崔去年5月做的手术,“等心脏移植等了很久,眼看着身体越来越差,都快绝望了,我找到了瑞金医院赵强主任团队,才知道啥是‘人工心脏’,下决心做了手术,没想到现在正常生活,前不久我还去了黄山旅游,真的感谢瑞金医护团队!”作为瑞金医院首例“人工心脏”患者,老崔一开始也是顾虑重重,在心脏移植与心室辅助团队医护们精湛技艺和精心护理下,成功手术顺利康复。现在,他定期到门诊随访,生活质量很好。

“自从大家植入‘人工心脏’,就和我们团队终身为伴,我们一定会做好保驾护航!”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赵强表示:“今天你们状态良好地回到瑞金,我很开心。感谢患者和家属将生命交托给我们;感谢治疗团队以及超声科、麻醉科、营养科等兄弟科室默默奉献的英雄。这是第一次‘人工心脏’病患活动,以后我们会定期开展活动,建立医患微信群,为每位患者提供细致周到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大家的术后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

“我是所有患者里年龄最大的,谢谢瑞金医院依靠高超的技术,给了我一个新选择,开始了新生命。”73岁的老绪外出旅游时突发急性心梗,在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昏迷了23天才从生死线上拉回来,但他心脏受损严重,“不采取治疗措施,不知道哪天就又倒下了。”经过各项检查后,他决定植入“人工心脏”。现在每天能走1万多步,骑车、开车,做家务,完全不影响。 

“晚期心衰患者的救治只有心脏移植和植入人工心脏两种办法,人工心脏的出现,为那些等不到心源的患者、不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以及需要脏器联合移植的患者提供了新希望。我们每一例手术都经过严密的评估,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方案。”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心力衰竭外科主任周密鼓励大家要有信心,减少恐惧,团队将继续努力,帮助更多晚期心衰患者获益。

“我就是这项技术的获益者,瑞金救了我的命啊。”肖女士只有54岁,但心衰严重,稍微一走就气喘、胸闷,人很难受,看了很多医生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幸运的是,今年6月,她成功实施了“人工心脏”植入术。为了参加这次活动,她和丈夫提前从江苏赶来上海,“我们想学学正确的护理方法,再做个复查,女儿刚上大学,我想一直陪着她。”她说道。

“定期随访非常重要,大家要注意避免出血、感染、抗凝等问题,学会和‘人工心脏’共处。”活动现场,心脏外科刘赟医生和秦凯捷医生分别以《LVAD导线出口的护理》和《LVAD容量管理》为主题进行患教,鼓励大家做好健康管理,回归正常生活。

“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宝贝’,今天看到大家状态很好,很多人已经重新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生活,真好!”心脏外科护理督导康磊感叹道。她带领11名护士组成的心衰护理团队,见证了每一位“人工心脏”患者从虚弱不堪到康复出院的全过程。现场,康磊督导为大家讲解《LVAD居家伤口换药标准流程》,团队护士们为患者挨个检查伤口情况。“护理伤口、调整用药、随访检查……这是一个长期医疗过程,我们会与大家紧密协作,做好终身服务。”康磊说。

“没想到年纪轻轻就生了这么重的病,感谢瑞金医院给了我新生,更给了我善爱资助,让我能够安心治病。”20岁的小何充满感激,他因扩张性心肌病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现如今他成功实施手术,并得到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资助。除了他,还有5位在场的心外科患者感受到这份瑞金善爱,延续生命。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互相加油打气。

从常州赶来的陈先生,肺动脉极重度高压成功手术的王先生,急性心力衰竭紧急手术的刘先生,从30米都走不动到每天遛弯散步的利军,先脑梗后心梗被救回来的老黄,从90斤“皮包骨”到术后1个月长了20斤的老李……

每个人的救治故事都包含着浓浓的爱,如果没有手术,他们中大部分人只有一年不到的生存期。增加一颗“人工心”,在瑞金重获新生机。

活动结束后,心脏内科方跃华主任医师带领心超室团队为患者们复查了心超。 

“如果晚期心衰患者出现药物治疗不耐受、反复因心衰住院、反复出现心率失常或ICD放电、肾功能异常情况,要及时到医院评估,考虑手术。”赵强副院长介绍,“在多学科团队成员通力协作下,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制定缜密的手术方案,以及规范的手术操作、全面周到的围术期管理,自去年5月开始,我们已实施近20例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未来,我们会持续攻关,使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获益。”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