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他乡的镜子

教室里,小学生们正忙于与课业资料“战斗”,有人摇头晃脑,有人专心致志。而当镜头对准补习班墙上的标语,英文警句醒目:我来这里不是要成为普通人,我来这里是要成为优秀的人。

这是《他乡的童年》第二季中,发生在新加坡的教育碎片。无论是价格飙涨的学区房,还是“牛娃”频繁参加竞赛考试的风潮,或是层层分流的升学机制,许多沉重的情境,让人有熟悉的共鸣。在这个奉行精英主义的国度里,“怕输”成为流淌在人们血液里的基因,教育也变为一个更值得思考的话题:社会需要那么多的精英吗?什么样的成功才算是成功?

而当纪录片走到德国、新西兰等不同的国度,更多的观察在展开。在德国,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更在乎“听”而非单纯的“练”。在新西兰,“玩”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玩闹,可以在特别设计的操场上尽情挥洒想象力。有些看来让人心惊肉跳的玩法,在校方看来倒是平常:如果一直由父母决定是否安全,孩子怎么学会保护自己?

当然,如果只是展示符合观众想象的“他乡”,纪录片一定不能成为触发教育思考的镜子。连续两季,《他乡的童年》始终保持着中立、平和的观察态度。比如在泰国篇,陪读的父母们将希望寄托于转变赛道,然而背井离乡之后,他们终于发发现,如果自己不能放下“我执”,再松弛的环境,依然会有焦灼的轨道。又比如在通篇谈“卷”的新加坡篇,周轶君最后走进了让普通孩子和罹患疾病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学习的幼儿园,在那里,轮椅会被设计成可爱的模样,让需要它的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特殊”——谁说在一个“怕输”的国度里,教育只能有一种模样呢?新西兰篇介绍的“疯狂的玩法”背后,有每个孩子配备的保险,有老师与家长的共识。当地校长谈到,以前他所在的学校对孩子也有很多安全限制,可受伤依然不可比避免;鼓励孩子们尽情玩耍后,他们反而懂得了自我保护,学习效率和专注力大大提升。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他乡未必完美,但差异就像镜子,照见我们的童年里缺失或相似的那部分。千人千面,你可以选择书山题海的奋斗,也可以选择在实践中的成长;你可以小心地保护,也可以冷静地观察。漫长的教育之路,意味着没有一劳永逸的解法,只有不断的取舍和反复的权衡;学会以他人照见自己、接纳不确定性,才有可能让童年不局限于一种可能。

媒体人 曾索狄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