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一天,新闻晨报学记团邀请孩子们一起,开启了一场“打开老房子”的奇妙探索之旅。
“水刷石”真奇妙
当你在街头行走时,有留意过风格各异的建筑吗?你是否和我一样会好奇,那些精美的造型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参加了晨报学记团的“老房子坏了是可以修的”活动后,我居然学会了一种传统工艺“水刷石”。
瞧,活动开始了!首先,张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水刷石、拉毛等各种墙面样板,介绍了他们参与修复文物和古建筑的故事,还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修房子的课。听完课以后,我们就进入今天的重要环节——自己动手做一个水刷石“武康大楼”!
我们首先把石屑和干水泥混合在一起,加入水搅拌均匀,然后就要把这些混合物填充到涂过油的模具中。我拿着泥瓦匠使用的小铲子,小心翼翼地一铲一铲往模具里送,再轻轻抹平、颠出气泡。妈妈帮助我把模板倒扣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
现在,我和妈妈来到了最重要的步骤,那就是用橡胶锤敲打背面朝上的模具,让水刷石脱离模具,等会再把模具掀开就得到我亲手制作的水刷石“武康大楼”啦!
不幸的是,我们第一次掀开模具时,水刷石裂成了两半,我们只好从头再来。然而,第二次也没成功。陆续听到其他大哥哥、大姐姐惊呼成功的声音,我觉得好失望,心里想,果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第三次,我和妈妈小心翼翼地重复着每一个步骤,当我们再次掀开模具时,水刷石完整地落了下来,我们成功啦!不过仔细检查后,我发现有几处线条不够清晰,好像缺了一点儿。妈妈不由地感叹道:“残缺也是一种美啊!”
顺便告诉你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秘密,在场所有的伙伴们,几乎都是尝试了3次才成功。这让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记一次当泥水匠的经历
晨报小记者 汪子芪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四年级)
今天,我参加了“打开老房子”建筑遗产修缮工艺体验活动,第一次当了一回泥水匠。
老师先分享了一些老房子的修缮图片和故事,然后讲解了一种传统工艺——水刷石的制作步骤。接着,我们便要开始工作了——制作一块水刷石“武康大楼”。
水刷石制作的步骤是:将石屑和水泥混合,倒入水搅拌,再将拌好的料倒入模具。需要注意的是,模具之前要刷油,之后要抖出气泡,从背面洒一大层干水泥,之后抹平,休息一下,盖上木板,翻面,用锤子敲模具——可千万别敲碎了哦——最后脱模。
虽说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
我第一次尝试水刷石制作时,对自己充满信心。一切进展顺利,第一个脱模,但失败了,材料烂成了一团糊。第二次,我认真了许多,在上次失败因素的抖气泡环节,我抖了很久。但再次脱模时,又没成功。第二次的失败击溃了我的信心,导致第三次制作我没出什么力。不过在脱模环节,我努力了。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模具,终于,一块清晰的“武康大楼”出现在我的面前!不过一个角烂了。
在这次水刷石的体验中,我既尝到了失败的苦味,也尝到了成功的甜味,看到了成功的“武康大楼”我很高兴!
一砖一瓦的匠心
晨报小记者 尤云轩
(上海市文来中学 七年级)
明晃晃的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洒落一地光斑。身旁的老房子和梧桐树光影交错,平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漫步在上海的街头,我常被这些老房子所吸引,心中涌起无限遐想,是谁让它们褪去岁月的斑驳重新焕发生机。
假期里,我参加“打开老房子”采访体验活动,走进了一家近现代建筑遗产修缮工作室。
步入工作室,我立刻被眼前五花八门的建筑材料和工具所吸引。曾以为建筑修缮只是简单的砖瓦修补,但主理人张默老师的介绍却让我大开眼界。仅仅是为建筑贴金修缮,就需要经过刷油、贴金、扫金、清油、罩面等五个步骤。其他如斩假石、砖拱门、木门等部件的修缮方法更是各有不同。这一切都让我意识到,建筑遗产修缮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实践环节,我亲手尝试了用传统的“水刷石”工艺制作武康大楼的模型。先将水泥与石子以1:2的比例混合,反复搅拌,直到拌料均匀。为了使拌料不过于干燥或湿润,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水的比例。这不仅考验着我的体力,更磨炼着我的耐心。
接着是将调配好的材料铲入刷好油的模具,然后轻微震动,去除材料中的空气。再撒上水泥,吸收多余的水分,然后小心刮平表面。最后盖上木板倒置,捶打木板。在旁指导的老师提醒道:“模具的边边角角水泥都要敲到……捶的时候一定要用力,方便脱落……‘水刷石’可急不得,慢工才能出细活……”
终于到了脱模的时刻,我小心翼翼地提起模具,一个略显不完美但足以让我欢欣的“武康大楼”模型出现在眼前。虽然模型的一角稍有缺失,但我依然无比兴奋。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工匠们修缮老房子的艰难与不易。
老房子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块块砖瓦,一道道拱门,都带着历史的痕迹。建筑工匠们的努力,不仅是在修复建筑本身,更是在维系着我们与过往的联系,让历史的光影在现代依然焕发光彩。
正如张默老师所说:“每当着手修缮时,我都感觉自己在修复一个比我老许多的事物,而它在修复后还能延续许久,这种努力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的。”
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
晨报小记者 钱璟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六年级)
我曾漫步在被树荫轻拥的梧桐大道上,欣赏那一幢幢已伫立百年的古老建筑。无论是外滩肃穆挺拔的万国建筑群,还是披着清水红砖外墙的武康大楼,它们无不端庄优雅,古典中透着年轻的气质。是什么使得他们“永葆青春”呢?这一次,我们一行小记者有机会踏进“上海爱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坊”,探访近现代建筑遗产修缮工作。
工坊偌大的空间里,一座由里外三层红砖砌成的构件吸引了我的注意。它的形状是少见的拱形,犹如文艺复兴时期工匠的杰作,却用着清一色朴素的红砖,两种看似不同的元素在一起,竟出人意料得恰当。工坊主理人张默老师说,这扇门就是外滩源新天安堂大门的仿制品,只不过原作有五层拱券,这个复制品只做了三层。“这个大门的每一块砖都是手工切出来的,做这扇门还要小心测量好,不能出一点差错,耗时又耗力,每往外一层就更难做一分。”
看过了手艺的难,就要自己动手体验了——用传统“水刷石”工艺,制作一个武康大楼模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先把水泥和石屑混合,接着,一点一点地倒水,搅拌。如果操作不当,速干的水泥会形成硬块,这时,就需使劲把硬块铲开,进行返工。仅仅是拌料就花费了我不少时间,我开始敬佩起了那些建筑工人和工匠,他们一定经历了比我还多的练习和尝试。
我把和好的料填充到涂了油的模具里,然后通过震动让模具里的气泡都跑出来。最后,我在表面再撒上一层水泥粉,然后刮平,脱模。虽然小心翼翼,但第一次尝试还是失败了,“武康大楼”整整缺掉了一个角。于是我把之前所有繁琐的程序从头来过。经过上一次的经验,脱模后的成品虽然塌陷了几处,但是大致成型了。我意识到,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工艺品,其实经历了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打磨和推翻重来。如果没有追求完美的态度,是成不了工匠的。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直至熟练,直至完美。一次建筑遗产修缮工艺的体验,让我领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
事非经过不知难
晨报小记者 谭尘迪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八年级)
在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中,许多建筑物的外墙都是石质的。这不禁让人好奇,如此巨大的石料价值不菲,用在如此大面积的墙体成本更是相当的高。其实这并不是石头,而是一种名为水刷石的仿石工艺。它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上海,在上海被广泛使用,因而拥有一个很上海的英文名“Shanghai Plaster”。
为了探寻水刷石工艺,我们来到了上海爱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坊。
这个工坊位于一片偏僻的园区,一进门,我的眼睛就被一件件精美的老建筑修复部件所吸引。工坊的张默老师告诉我们,水刷石工艺现在主要用于修缮老房子。因为它制作简单,造型多变,而且自身就有一种古朴的气质,在老建筑修复中不会显得突兀。水刷石的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只需在水泥中加入小石子和水,和匀后,在模具中刷……。
一听到要和水泥,我就急不可耐,连老师说的要点都没听清,就开始动手了。
今天我们要动手做一个水刷石“武康大楼”。我先把石子和水泥粉一股脑倒进铁盘里,再加入一杯水,然后用刮刀搅拌,把拌好的料加入模具里。接下来是把气泡抖出来,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才抖几分钟,我就不耐烦了,用一点干水泥简单吸水后就进行脱模。结果,脱模后的“武康大楼”变成了好多个小块,表面还有很多气泡的印记。
我不服,从头再来。吸取经验,这次每一步都不敢怠慢。但吸水过程中水泥用得过量,模型变得坚硬,只能用铲刀抠出来。
第三次返工,明明每一步都堪称完美,但脱模时的手抖却让努力付诸东流。时间所剩无几,但我又要返工,我只能求助工坊里的一个工匠哥哥周凯乐。他快步走过来,一手喷壶一手刮刀,一边喷水一边重新搅拌水泥,他熟练的手法让我看入了迷。所有的材料在他的手里仿佛有了灵魂,搅拌、抖气泡、脱模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看着眼前成功脱模的“武康大楼”,要不是水刷石没干,我真的想用手抚摸它。在我手里屡试屡败的水刷石,这个工匠哥哥仅用了不到五分钟。他看起来年纪不大,做起水刷石却像一个老师傅。作为学徒的哥哥手艺已经这么娴熟,更何况他的师傅,以及其他的建筑修复工匠们。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眼中颇为困难的任务,在他们看来稀松平常,如此实力令人敬佩。正因为他们的工作日常,才让我们有机会目睹上海老建筑的风采,感受水刷石在上海的故事,借此品味上海的历史。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