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韬奋纪念馆共同主办的“把读者放在心中——韬奋逝世80周年纪念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萌芽厅展出。今年是邹韬奋先生(1895年-1944年)逝世八十周年,韬奋精神中“爱国”“服务”的精神内核,今天读来依然毫不褪色,他以笔为枪,战而不屈,传播马列主义进步思想,启蒙和鼓舞了一代中国人。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前往展览现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
《上海会客厅》节目
本次展览共展出约80张历史图片和近40件(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书籍、报刊等文物展品,如由韬奋编译、鲁迅提供插画的《革命文豪高尔基》、创下印数15.5万份记录的《生活》周刊“国庆与国哀”专号等。
展览通过一组组珍贵文物展品和图片史料的集中展示,让观众走进韬奋先生的世界,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体会韬奋和鲁迅先生、和生活书店的同仁们,为了宣传进步思想、唤起民众觉醒,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上海鲁迅纪念馆展览海报
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表示:
今年的7月24日是韬奋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我们和上鲁一起推出纪念展,深切缅怀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民主战士、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韬奋先生,重温他传播进步思想、呼吁抗日救国的不朽业绩,纪念他以笔为枪的一生。上海是韬奋和鲁迅两位先生的生活地、战斗地、长眠地,他们互相支持、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友谊。在鲁迅纪念大会上,韬奋先生说,很多人是不战而屈,先生是战而不屈,这同样是韬奋先生自己的真实写照。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表示:
能与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举办近现代上海文化名人的专题展览,说明了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独特地位。通过展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鲁迅先生与邹韬奋先生,在那时的上海历史环境下,在写作、编辑、出版领域各有成就亦有交集。另一方面,鲁迅先生倡导:文艺要为大众服务;邹韬奋先生则主张:要把读者放在心中。他们在精神上相通,在目标上一致——那就是为民族复兴大众幸福而奋斗。上海拥有较多的名人纪念馆,馆藏文物史料丰富,专业研究不断积累,这个展览也为今后多馆整合资源,共同呈现上海城市历史,服务社会公众带来了启发。
展览重点展品介绍(部分):
1. 邹韬奋手抄诗文稿《幼稚津梁》
邹韬奋幼年时,较长一段时间接受私塾古文教育。1909年11月,他从福州回到江西老家,与十九叔父邹国琪在书房坐谈时,在书箱里发现一本小时候抄录的诗文稿《幼稚津梁》,并将它带回福建。内共抄录文9篇,诗4首。封面题“幼稚津梁”,署“邹谷曾手辑”,下有小字“宣统元年十二月记于里门。”1911年6月4日,韬奋再次开阅此书时,在扉页写下了这段话:
宣统元年十一月,回里与十九叔父同在书房坐谈,偶于书箱中携出一本薄书。开卷阅之,知为手抄文艺数篇,闲时录之,及诗数首,置之书群。南旋带闽,至今开阅,颇忆前游云。
谷曾氏记于闽寓辛亥六月四日
2. 邹韬奋在圣约翰大学的成绩单
邹韬奋升入中学后几个月,就陷入经济困境之中。由于父亲失业,家里无法继续支付他的学费。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韬奋在期末被学校评为“优行生”,可享受免缴学费的优待。此后,他把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离开南洋公学。韬奋升到南洋公学上院二年级后,越来越感到所学的电机专业和自己的兴趣不合,便决心和“电机科”告别,弃工从文。为凑足“有名的贵族化学校”圣约翰大学的学费,韬奋去江苏宜兴乡村当了几个月的家庭教师。1919年,韬奋考入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靠做家庭教师和在图书馆当助理员解决经济上的困窘。这份圣约翰大学的成绩单记载了韬奋1919至1921年的各科成绩,从末尾处可看到,韬奋当年通过了口试,于1921年6月25日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3.邹韬奋致戈公振信
公振,即戈公振(1890-1935)名绍发,江苏东台人。我国20至30年代初期著名的爱国新闻记者和新闻学家。艾兄,即艾寒松(1905-1975),江西高安人。1931年参加《生活》周刊社工作,1933年韬奋被迫出国后,实际负责了《生活》周刊的编辑工作。徐兄,即徐伯昕,生活书店创办人之一,曾任生活书店总经理。
1933年1月,韬奋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推为执行委员。6月该盟总干事杨杏佛被暗杀,据传韬奋也被列入“黑名单”。经友人敦劝,韬奋于7月14日流亡海外。此信是1934年4月5日他从柏林给戈公振的复信,并为《新生》期刊向戈公振约稿。
“把读者放在心中——韬奋逝世80周年纪念展”:展览从7月24日起持续到10月7日,展览地点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萌芽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