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学记团举行“高校研学一日营”-览百年交大 让梦想起航

上学期末,晨报学记团“高校一日研学营”再次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同学们以晨报小记者的身份参访交大校园,沉浸式体验百年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听校史馆珍贵藏品“说”历史故事,解密学霸哥哥的优秀基因,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投递到“未来邮箱”……梦想和憧憬,已开始远航。

梦想殿堂——上海交大

景李岩鑫(上海市普陀区联建小学 四年级)

大学是每个人的梦想殿堂,对我来说既憧憬又神秘,我心中的殿堂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迎来了为期一天的上海交大“研学”活动。

6月23日,我很荣幸以晨报小记者的身份探秘了上海交通大学,沉浸式感受了百年交大沧桑深厚的历史文化。我们跨入校园的大门,就像开启了一段时空的旅程。每一座建筑、每一尊雕像都讲述着一段关于学术和梦想的故事,沉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交大的校史博物馆,聆听了交大百年历史,在李政道图书馆,我发现图书馆墙面上有不少励志的名言。我被一串“人生密码”所吸引——“19262430311987915321”。其中,1926年,李政道先生出生。24岁,先生获得博士学位。30岁,与杨振宁先生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31岁,两位共获诺贝尔奖。321,先生一共发表学术论文321篇。这串密码不仅是对李政道先生一生的总结,更是对我们的启示:我们需要不断追求和探索,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通过这次的研学活动,我不仅了解了这所百年名校的悠久历史,还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我们聆听了交大学霸的求学故事,他们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故事,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新知识的大门。优秀学霸的言传身教,点燃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好奇。最后,我们穿上“学士服”在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紫气东来”校门前合影留念。

我在心里定下了目标:一定要发奋读书,坚持不懈,争取将来考上这所梦寐以求的学府——上海交通大学。

体验小记者的一天

潘治廷(上海培佳双语学校 二年级)

听大人们说,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那里面有些什么呢?今天,我兴奋地一大早就从床上爬起来,因为我要变身小记者到上海交通大学采访啦!

我们首先来到李政道图书馆参观。在这里我看到了一长串奇怪的数字“19262430311987915321”,数字排列似乎没有规律,我冥思苦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李政道先生的生命密码,寓意是“1926年出生,24岁博士毕业,30岁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31岁获得诺贝尔奖,1987年来到交大,培养促成915名研究生出国深造,发表论文321篇”。哈哈,真有趣,设计这个密码的人太厉害了。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这里有几百件藏品,每一件藏品都很有故事,一位学霸大哥哥向我们讲解了交大百年历史,我听得入迷了,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在交大学习。太幸运了,接下来我们就在交大上了一节生动的航天知识研学课,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架小飞机。

今天的采访活动让我长了很多见识,我喜欢交大,这里有趣又有书卷气。我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刻苦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心愿,争取成为一名真正的交大学子。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许诺(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 七年级)

在上海交大的一次研学中,我经历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航天专题讲座。

讲座的起点,从远古的神话开始。那时,先民们仰望苍穹,虽无力触及,却以无尽的想象在璀璨的星汉间遨游。明朝万户的飞天壮举,以失败告终,却无疑是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此,人类开始将无尽的梦想与憧憬,投向那曾遥不可及的宇宙。

在讲座中,我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无数次被精彩的内容所吸引,简直忍不住想站起来表达我的激动。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PPT上的一张配图——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哈勃极深场。这张图片所展现的,是一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天空区域,然而,在这片微小的区域内,却蕴藏着数不尽的遥远星系。每一个星系都如同一个宇宙的缩影,亿万颗明星在其中闪耀,用它们的光芒点亮了这片黑暗的宇宙。

当老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星系的遥远程度时,全场几乎陷入了寂静。然而,我却忍不住脱口而出:“红移!”——由于宇宙的膨胀,越遥远的星系,其光谱会逐渐向红色甚至红外移动。红移值越高,星系就越远,也越古老。我凝视着图片上那些黯淡的红点,陷入沉思……

然而,尽管宇宙间的距离遥不可及,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与踏实。宇宙间的每一颗星星、每一个星系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作着。无论远与近、生与毁,都只是宇宙的法则。

其实我们本就是星辰之子,我们的身体有很大一部分由遥远恒星生命末期爆炸后产生的重元素构成。我们来自星辰,如今向星辰进发。

我自己也常带着望远镜,前往光污染程度低的地方观星。每当抬头仰望星空时,我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震撼与感动——斗转星移间,宇宙静候着我们的拜访。而这场讲座,更是让我对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循着星辰,不断前行。

校史馆一游——览交大百年历程

张曦文(上海市静安区实验中学 六年级)

6月23日上午,我跟随新闻晨报学记团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校史博物馆。

交大校史馆外观宏伟,呈砖红色,馆身上方是大气磅礴的“文博馆”三字。我们安安静静地走进馆内,上了二楼,映入眼帘的是“校史博物馆”几字,题于墙上,与咖啡色的墙壁相映成趣。

踏入校史馆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三角形的幕布,上面投影了交大的校徽——图案包括铁砧、铁锤、齿轮和链条,铁砧上错落放置了中西书籍,寓意着古今融汇、中西兼容、文理贯通、工读并重等教育理念。

幕布两旁是交大校训。左边“精勤敦笃果毅忠恕”是交大1933年的校训,右边“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则是如今的校训。两句话仅仅十六个字,却仿佛承载了交大百年的历史。

校史馆以上海交大百余年的发展沿革为主线,贯穿一个主题词:“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划分“校史纵览”“今日校情”“群英毕集”“交大精神”四个板块,展出了实物模型400余件、照片文献1200余份,全景式展现了上海交大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卓越贡献和精神传统。

在这里,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感受到了活跃的校园文化,校史馆记载的交大百年历史,值得一观。

我在交大当小记者的一天

顾语彤(上海金洲小学 一年级)

6月23日,我以晨报小记者的身份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交大的校园可真大啊,被学长们笑称为“跑断腿学校”,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当我来到李政道图书馆时,就被门廊上的一串神秘数字吸引了,我想,这串长长的密码是什么意思?学霸哥哥卖了个关子,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先带我们参观了镇馆之宝——诺贝尔奖章,这标志着华人首次登顶世界科学之巅。让我想起我在日照市科技馆展厅里看的“物理诺奖那些事”,那时我感受到的是百年诺奖,群星璀璨。这次亲眼看到了诺贝尔奖章,我脑海里那些科学家们的故事又浮现眼前。学霸哥哥说:“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年轻的李政道仅有31岁,哦,我明白了密码串里“31”的含义!

图书馆二楼展出的是李政道教授的艺术作品,他与中国多位顶级艺术家合作,将科学思想融入艺术创作,再以艺术形式表现科学的深刻道理。我看到了许多“科艺结合”的画作,喜欢画画的我,更加懂得了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这次研学之旅,学长分享的学习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将自己的心愿写在明信片上投入了“未来邮箱”,期待我的心愿能早日实现。

我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陈奕希(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 一年级)

暑假前夕,我有幸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参访。这座百年名校,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它占地5000余亩,真的是要“跑断腿”。听说哥哥姐姐们都是骑车上下学,课间换场都是要“拼车技”的。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政道图书馆。图书馆整体造型很特别,馆内有好多好多的图书,各种各样的书籍报刊资料,还设有阅览室供大家读书学习。我想如果我能来这里读书,那该有多好呀,可以尽情地遨游在书海里,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一样幸福快乐。同时我也为李政道爷爷感到骄傲,能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物理诺贝尔奖,太了不起了!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不仅近距离地认识了一位伟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爷爷,也了解了交大创始人的生平事迹,学到了很多关于航天航空方面的知识,体验到了做飞机模型的乐趣。我也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像交大这样的名校,以李政道爷爷为榜样,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景李岩鑫/潘治廷/许诺/张曦文/顾语彤/陈奕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