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培
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近几年国内外均涌现出了一大批造车新势力。经过残酷的淘汰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造车新势力们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而海外的造车新势力却是哀鸿遍野、风声鹤唳,如今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近日,德国知名造车新势力e.GO宣布正式停止业务运营,在此之前,e.GO公司已申请启动破产重组程序,进入破产时刻。据了解,e.GO公司成立于2015年,与中国众多造车新势力几乎同时起步,曾被誉为德国工业4.0的璀璨明星,其创始人更是被视为德国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公司主打小型电动汽车市场,售价约合人民币15万元,一度备受瞩目。在2020年前后,e.GO曾计划进军中国市场,并与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达成合作意向,期望建立生产线工厂,扩大生产规模。然而,由于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同年,e.GO公司因融资受阻而陷入资金链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幸运的是,荷兰私募股权公司ND Industrial在此时伸出援手,成为e.GO的大股东,并投入资金新建工厂、恢复生产,并进行了多轮融资。然而,好景不长。尽管e.GO在2023年10月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Athena Consumer Acquisition合并在上市,并在IPO前声称估值达到约9亿美元,但上市当天的市场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最高市值仅为1.3亿美元。此后,e.GO的股价迅速下跌,很快跌破1美元,最终走向破产。从上市到陨落,这家曾经备受瞩目的电动汽车新星只用了短短8个月的时间,令人不禁感到惋惜。
和e.GO一样,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菲斯克(Fisker)也紧接着申请了破产,试图通过出售资产和重组债务来挽救其业务。不过雪上加霜的是,Fisker又因产品质量问题再次申请召回。6月28日,因车辆外部门把手可能卡住并且无法打开的问题,Fisker将召回逾1.2万辆Ocean汽车。据悉,这是该公司6月第三次召回汽车。报道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与Ocean车型有关的各种问题已经开启四项公开调查。该监管机构表示,“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打开的车门会阻止乘客离开,增加受伤的可能性。”根据NHTSA 的说法,Fisker将免费更换有问题的门把手。已经有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抱怨汽车钥匙有时打不开车辆,或者车门打不开等问题。Fisker已经要求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经销商停止销售Ocean车型,并对该问题进行检查。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其将在美国召回8,204辆Ocean车型,在加拿大召回513辆,在欧洲召回3,806辆,总数达到12,523辆。6月早些时候,Fisker还因车辆软件故障和安全标准不合规,在北美和欧洲召回了超过1.8万辆汽车。据了解,Fisker公司是由知名汽车设计师Henrik Fisker创立,曾是一家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但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未能实现盈利。为了提高产量和交付Ocean车型,Fisker大量烧钱。尽管该公司在2023年实现了约2.73亿美元的营收,但其净亏损仍高达9.4亿美元。
另一家也来自美国的初创汽车公司Lucid Motors,日前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Lucid净亏损6.85亿美元,该公司在一天之内股票下跌了7.5%,跌至每股2.82美元。提起Lucid品牌,早期因贾跃亭投资而闻名。Lucid的主力车型Air,今年一季度交付了1967辆,月均销量不到700辆。为了降低公司运营成本,Lucid在三个月内裁掉了18%左右的员工,大约有1300人。
VinFast作为越南新势力造车企业的代表之一,市值一度高达860亿美元,但如今股票暴跌,市值也下降到100多亿美元。该公司在美国交付的VF8车型并未得到当地消费者的满意评价,甚至被美国记者批评为“忽悠人的半成品”。此外,该公司曾计划通过进军国际市场来实现规模扩张和品牌提升的目标。然而,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满意度下降等原因,VinFast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这也让VinFast的融资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虽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市场寒冬的阴影也逐渐显现。受全球经济下行、高通胀以及消费者购车意愿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电动汽车销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率放缓,相比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外国新势力造车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它们需要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另一方面,它们还需要降低生产成本,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闻言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