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疗更有“温度”!肿瘤医院试点“无呕病房”,化疗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90%

超过一半以上的肿瘤患者在治疗周期中需要接受化疗,但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让很多肿瘤患者“闻之色变”。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无呕病房”里,肿瘤患者化疗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90%。近日,相关管理流程被2024年版《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收录,形成了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管理的“上海方案”。

化疗四大阶段全流程管理“无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化疗患者达到217000人次,其中住院化疗患者43500余人次。

如何让化疗更有“温度”?肿瘤医院徐汇院区23病区开展试行,成为上海“无呕病房”首批试点建设病区。

在制定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管理流程时,医护团队充分评估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将整个化疗过程分为四大阶段,并细分不同阶段的应对策略,形成化疗全流程管理模式。”

在住院患者入院时,病区护士便开展分阶段饮食宣教,强调化疗前、化疗进行时、化疗间歇期不同阶段的饮食注意事项,并及时掌握患者反馈;

在化疗前期,开展风险筛查与早期预防,将评估工具嵌入护理病历信息系统,由护士评估患者个人因素,包含心理、既往化疗后呕吐情况、患者对于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认知等,再由医生进行患者的药物风险评估,通过智能平台形成医护联动机制。

医生根据筛查结果,结合“无呕专科医生”设计的循证医学知识库,开具预防性止吐药物方案。护士在落实预防性止吐药物干预的同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患者开展个性化治疗护理。对于中风险患者,护士还加强环境及患者如口腔卫生、味觉改变应对等自我管理;对于高风险患者,还结合穴位按摩、芳香疗法、五行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缓解恶心呕吐的发生,并每日评估患者症状登记和预防处理效果。

在化疗期间,医护团队结合恶心呕吐分级量表和“患者日记”两种工具,实时管理患者症状。当出现≥2级恶心、呕吐症状,医护共同实施循证医学解救方案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当化疗间歇期患者恶心呕吐分级达2级及以上,即刻启动预警及时干预。

这项以无呕专科医护为主导、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形成了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全化疗周期规范化闭环管理,也成为了国内无呕规范化管理的新标杆。

七大特色,未来有望推广至日间化疗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专委会主任委员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专科主任郭伟剑教授指出:“一些常见的化疗药物,如铂类、阿霉素、氟尿嘧啶等,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造成影响。部分患者会因药物反应或者其他因素,在治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

肿瘤医院内科“无呕病房”逐步形成了七大特色。包括,实施风险分层、精准打击。通过信息化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针对呕吐高风险患者,护士们除了药物干预,还采用简单可行的非药物疗法,如播放宫调音乐、实施芳香治疗、穴位按摩、呼吸放松法等形式,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不适。与此同时,社群支持、构建温暖的患者互助网络。鼓励患者在交流中分享经验、共同面对化疗带来的挑战。这些特色增强了化疗患者的治疗信心,也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后续我们还将继续优化工作流程,结合临床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相关管理制度,在医院所有内科病区推进‘无呕病房’建设工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陆箴琦表示,未来将相关工作推广至日间化疗,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化疗依从性、更好地接受规范且舒适的内科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表示,

“无呕病房”的创建是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出发,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更关注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同时,医护共同合作,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医护联动,体现了人文关怀,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王广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