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旁有一处楼盘正在施工,已经持续半年之久,而小区居民却发现,自己家天井的地面和围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让居民不得不怀疑是施工带来的影响,为了讨一个说法,居民找到施工方理论,可双方却各执一词难以就赔偿方案达成一致,幸得在民警的介入下,与律师、调解员一同开展工作,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工地施工方经过上门勘察,表示自己的施工行为经过专业部门的地质勘查,设计图纸也符合行业标准,按照常理来说不会导致附近居民区地面开裂问题。而王阿姨坚持他她家的问题肯定与工地打桩施工有关,况且自己又投入很大精力将天井布置成花园,现在出现问题了理应由工地负责到底。双方就定责和赔偿维修问题僵持不下。
淮海中路派出所了解到社情民意后,多次组织民警上门了解工地施工和居民天井开裂情况,并会同淮海中路街道司法所共同启动“三所联动”机制,协调落实驻所律师、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并约纠纷双方王阿姨和工地项目负责人到小区物业会议室开展调解工作。
其间,派出所民警将该起矛盾发生前后了解到的各种情况向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客观通报,并引导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会上保持理性平和,为后续妥善调处打下了基础。驻所律师就该起矛盾的妥善处置提供了专业法律建议,指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行为人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施工方的打桩施工行为与居民的财产损失之间不排除存在因果关系,故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人民调解员结合以往类似案例的调处情况,劝说居民王阿姨在保障自身基本权益的同时,作出一定让步,即同意选用报价较为合理的第三方来承担维修工作。
最终,在人民调解员、驻所律师和民警持续4小时的努力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由工地施工方聘请第三方人员对居民家中天井开展妥善维修,并一次性支付维修费用。该起矛盾得以化解。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