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戏”上加喜——喜剧(滑稽戏)戏单收藏文献展在福州路外文书店亮相。两百余份不同年代的滑稽戏戏单及文献资料齐聚一堂,精彩纷呈,勾勒出申城喜剧舞台的沧桑变迁与别样风采。
|滑稽戏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滑稽戏的诞生与兴起,体现了沪上地方曲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特征。清末民初,上海的独脚戏吸纳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戏曲的鲜明特色,既保留了申城特有的民俗风情,又融入了“说噱做唱”的多样风格,逐步形成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新兴曲艺剧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滑稽艺人的创作环境和艺术修养得到改善与提高,上演了许多揭露旧社会、歌颂新时代的作品。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滑稽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单虽小,乾坤无限。袖珍的仅巴掌大小,大开本的如同书报杂志,有的甚至做成薄薄一册,好比小人书,剧情梗概、演职员表、唱词对白、排练花絮等包罗万象,尽收眼底。泛黄的戏单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透溢出特殊年月的际遇风云。为配合时政宣传,戏单上频频出现标语口号,诸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节约增产,勤俭建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等,甚至还有商品广告。那些早已消失的国民品牌,在重温一波“回忆杀”的同时,也见证了老百姓经济生活的巨变。
这次展览由上海外文图书有限公司、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主办,著名画家戴敦邦为展览题字。这次展出的滑稽戏戏单,均为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的个人收藏。黄沂海则表示,在本次展览于6月27日闭幕后,部分戏单将捐赠给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
|老戏单背后都有故事
记者在现场提前参观之后发现,这次展览的看点不少,许多老戏单的背后其实都有故事。
1949年7月,上海联合滑稽剧团排演的《天亮了》在天宫剧场上演,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编演的第一部滑稽戏,由姚慕双、周柏春、程笑飞、小刘春山、夏萍领衔主演。戏单上标注这是部“划时代的幽默大喜剧”,剧情表达了滑稽艺人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据说,当时观众热情极其高涨,西藏路天宫剧场门口,票房铁门也被人群挤坏了。
建国初期上演的滑稽戏《活菩萨》,取材于莫里哀《伪君子》,杨华生、笑嘻嘻、绿杨担任主要角色,后来又请电影导演应云卫作艺术加工,精益求精,票房长红。1951年4月23日,茅盾在天宫剧场观看合作滑稽剧团演出的《活菩萨》后题词:“吸收各方意见,总结本身经验,配合当时当地的政治号召,不断提高业务,同时也提高观众。滑稽戏在今天是起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的。”之后,剧团还将夏衍的题词印上了新版戏单。
过往的老戏单,非同凡响,很多还是名家设计,蜜蜂滑稽剧团改编自老舍原著的《西望长安》,戏单里的插图就请叶浅予挥毫,大公滑稽剧团久演不衰的《七十二家房客》,人物造型即由张乐平绘制,严顺开主演的《阿Q正传》,海报及戏单均出自丁聪的手笔,戴敦邦亦曾为《海上第一家》《明媒争娶》等滑稽戏人物造像……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戏单也逐步摆脱白底红字的“简直粗”面貌,显得创意满满,别具匠心:《白相城隍庙》的封面仿若一扇可以开启的城门,《两厢情愿》恰似一份红火吉庆的喜帖,《OK股票》完全跟股票认购证“拷贝不走样”,令人爱不释手。
当年,滑稽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无锡滑稽剧团《我肯嫁拨伊》,参考姚周独脚戏《啥人嫁拨伊》衍生而来,北京曲艺曲剧团《甜酸苦辣》在戏单上注明“向上海曲艺剧团学习剧目”。甚有意思的是,滑稽戏《阿混新传》面世后,几成“爆款”,不仅珠江电影制片厂将之搬上了大银幕,而且北京、江苏、广东、河南、甘肃、新疆、青海等地艺术团体相继“择善而从”,广东话剧团分别演出了普通话与广州话两个版本,河南豫剧团(易名为《请莫空白少年头》)、青海京剧团也粉墨登台。
当时滑稽戏能够风光一时,除了本土原创能力不俗,笑星阵容坚强,还善于“拿来主义”,从古今中外姐妹艺术的借鉴移植里汲取养分。
比如《阿Q正传》系根据田汉、许幸之两个版本的话剧台本改编而成,《小山东到上海》取材话剧《夜店》《上海屋檐下》,《荒唐之家》的原型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一毛不拔》为莫里哀《悭吝人》的本土化演绎,《梦的衣裳》改编自琼瑶的同名小说,《笑着向昨天告别》《王金龙与祝英台》的灵感来自相声,《苏州两公差》起源于闽剧《炼印》,《三个女婿》脱胎于扬剧《挑女婿》,《活神仙吃喜酒》的母本结缘于川剧《鸳鸯谱》,《婚姻大事》参照柳琴戏《小燕与大燕》移植,《孝顺伲子》《真情假意》《出租的新娘》均有评弹开篇的影子,而《幸福》《甜蜜的事业》《啥个花样经》《外国阿妹》则是依照电影文学剧本“妙笔生花”……追本溯源,老戏单里一目了然。
文/晨报记者 严峻嵘
图/晨报记者 严峻嵘(部分资料图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严峻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