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耕耘编纂遨游《辞海》,她说“我会老,但《辞海》不会老”

5月13日,202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表彰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1122个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受到表彰。

在202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奖名单当中,有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编纂处社科编辑室主任李纳的名字。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前往出版社采访了这位为《辞海》默默耕耘18年的编辑。

《上海会客厅》节目

2006年,李纳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当时《辞海》第六版的编纂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此时,《辞海》从1915年动议编纂算起,已经走过九十年的历程。之后李纳在出版社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都与《辞海》密切相关,她先后参加了《辞海》第六版、第七版、网络版的编辑工作。如今,李纳已经担任了辞海编纂处社科编辑室主任,并带领着一支青年编辑团队。

谈到当时为何选择出版社工作,李纳笑着告诉记者:“与那些继续选择读博的同学相比,我当时觉得自己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做科研的人,但我喜爱阅读,我觉得工作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来说,可以在工作中进一步加深认识。另外,我还能接触到其他的专业领域,比方说我们编辑室目前还承担了《辞海》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中西交通等学科,我要承担复审任务,这样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辞海编纂处主要开展《辞海》系列编纂工作实践和《辞海》编纂理论研究。在世纪出版园的展厅一角,记者看到了陈列的《辞海》第一版到第七版。对于《辞海》的功能和重要性,李纳用最简洁的方式向记者进行解释:《辞海》是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体,而以百科知识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词典,是我国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

世纪出版园展厅陈列的《辞海》第一版底稿

世纪出版园展厅陈列的《辞海》部分版本

因为李纳在学校学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所以入社一年后,她就担任了第六版中国近代史学科的责任编辑,参加若干项专项检查工作。2015年第七版开始编纂,她担任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责编,负责军事、民族、社会学等学科的复审,还参与处理专家通读意见、组织实施多项专项检查、进行义项编排、编制部分附录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成长起来。

按照李纳的介绍:学科编辑的工作,首先在协助分科主编增删条目。“《辞海》基本上是隔十年出新的一版,新一版都会增加新条目,以反映十年来该学科的新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新面貌等;如第七版就新增了中共十八大之后的重大理论或战略等的条目,同时会删除一些过时、陈旧、查检率低的条目。”

学科编辑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该学科新撰写和修订的条目进行编辑加工。比如“梁启超”这个条目,是人物条目,按照《辞海》对人物条目的规定,释文内容应包括:生卒年,定性语,字或号,祖籍或出生地,主要学历和经历,主要成就或思想学说,主要著作。

李纳在翻阅《辞海》第七版彩图本

学科编辑首先要看这些要素是否齐全,每一要素的顺序是否正确,然后逐一核查各要素的准确性。“生卒年、字号、祖籍或出生地是比较客观的内容,如果有权威资料,相对比较容易确认。但是一些距今年代比较久远的人物,因资料缺乏或众说不一,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仔细辨析考证。有些人物的籍贯是有争议的,现在各地比较重视旅游文化的发展,为了争夺历史名人,扩大地方影响力,有的地方甚至会带着相关材料专门找到我们社,希望《辞海》能修改某个人物的籍贯。其他要素如定性语、主要学历和经历、主要成就或思想学说、著作,则需要在全面、深入了解人物的基础上,综合考量释文是否反映了人物最为精华的内容。”李纳说。

《辞海》每一条目的内容虽只在方寸之间,然各项工作非常考验编辑的耐心、细心和专业程度。李纳告诉记者:“起初在编辑工作中,我难免顾此失彼,好在社里有经验丰富的前辈老师指点把关,自己再悉心揣摩、总结体会,从而对工作渐入门道。辞书工作可谓是一项磨人的工作,时间久了难免枯燥,我也学着苦中作乐,如在字里行间感受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一件件往事的起伏转折,也算是在工作中体会人生的别样况味。做《辞海》如水磨工夫的锻炼所获得的宝贵经验,我也运用到了其他图书的编辑工作中,受益良多。”

李纳向记者介绍《辞海》网络版

《辞海》除了纸质版,也有网络版。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16年启动了“面向知识服务的《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建设,2021年《辞海》网络版正式上线。2022年9月、2024年3月相继推出了2.0版、3.0版。在今年4月上图东馆举办的“辑客出发”编辑沙龙2024世界读书日特别场活动上,李纳曾专门向现场嘉宾和两百多位读者介绍过《辞海》网络版的最新情况。

在“辑客出发”编辑沙龙2024世界读书日特别场活动上,李纳介绍《辞海》网络版最新情况

在3.0版的工作中,李纳带领编辑室主要承担了5个学科的条目和图片扩充工作,共新增5000余条,对这些条目均推送了推荐阅读条目,还对全部新增的3万条百科条目进行了若干项的专项检查。截至2024年4月,《辞海》网络版已累计为500多万用户提供了4.6亿次的知识查检服务。

谈到工匠精神,李纳认为:

《辞海》工作生动展现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发凡起例、收词立目、试写样条、条目撰稿、配图、主编审定,到出版社十数次的审核校对,以及组织专家通读、专项检查,再到编制各种索引、附录等各个流程,处处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在此过程中,编辑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切磋琢磨,精雕细刻,常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这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保证《辞海》质量的精良。《辞海》在长期的编纂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精神。“辞海精神”是《辞海》品牌传之久远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出版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著名出版家、辞书编纂家、经济学家,《辞海》工作的长期具体主持者巢峰先生曾说过:“我的生命跟编纂《辞海》交织在一起。我老了,但我相信《辞海》不会老。”李纳在2024年1月获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首届巢峰青年编辑奖,她认为,巢峰先生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诠释了何谓“书比人长寿”。

“做一本比生命还长久的书”,这句话是我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印象很深刻,因为这让我想到自己所从事的《辞海》工作。与《辞海》相伴的这近二十年,可能只是她生命长河中短暂的一瞬。我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辞海》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