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更多人长期稳定地管好“血管压力”,每年的5月17日都被设为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然而目前仍有近一半人不知晓这个疾病,其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除遗传因素外,也往往源自于抽烟喝酒、饮食结构不均衡、缺乏锻炼、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与状态的日常累积。”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杨兵教授指出,
“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也需重点关注和管理‘三高’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三高’中的高血压是心血管综合征,可损伤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如若控制不当,最终会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对于高血压的管理,杨兵教授认为可采用“治未病”的管理策略。“我国目前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140/90毫米汞柱。对于未患病人群而言,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血压风险筛查与评估能有效防范血压异常;对于血压轻微异常一般收缩压在140-159毫米汞柱之间,或舒张压在90-99毫米汞柱之间的1级患者而言,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检测血压指标能够助力控制血压向2级发展;血压异常程度相对严重的2级患者,即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或舒张压在100-109毫米汞柱之间在遵医嘱服药并辅以生活作息调整能改善临床预后,减少靶器官损伤程度,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杨兵教授解释道,“常见的降压药物有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ARNI等,不管选择哪种药物,都需要长期管理。慢病管理是个长期过程,如果小瞧它,将来就会给你点颜色看看。抓住当下,尽早干预并实现规范化血压管理,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不仅能延缓和减轻发病,也能提升生活质量,早日回归健康。”
高血压日前,诺华携手腾讯新闻及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樊登探索创新科普模式,首次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开展高血压科普健康教育论坛。读享会上,杨兵教授提到《医学的温度》这本书让他认识到医学不仅是用技术缓解患者病痛,也应“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与其仰望光,不如努力成为光。”杨兵教授说道,“目前,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1位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患者数量约有2.45亿。在信息发达的当下,主动搜索健康相关知识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这其实源自大家健康意识的增强。因此加大血压科普力度和科普范围十分有必要。”
杨兵自2021年起在社交平台开通账号,并专门设立了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合集,从疾病危害及日常管理角度展开科普教育,不断探索有趣、有料、有温度的传播方式,让“老百姓像追剧一样喜欢上看科普”。
“互联网时代,科普不再是专业人士单方面从上至下的输出。专业人士将艰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普通人群能读得懂、听得进、用得到的内容后,网友可通过转评赞分享自己的观点,实现双向沟通。”杨兵教授强调,“未来,我们也将助力开拓更多创新科普模式,让疾病知识以更有趣的形式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群,切实帮助他们管理好疾病,开启未来更多可能。”
来自全国各地逾百位心血管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围绕“掌控人生压力值”这一主题,从解读健康科普书籍入手,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疾病管理方法。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