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主题藏品展即将亮相-上海丁迷分享百件个人展品

最近,在位于“巨富长”的一个文化园区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丁丁历险记》藏品主题展即将亮相。

那么,这场展览将为观众带来哪些展品?展览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前往位于长乐路的展览现场进行了探访。

吴轶凡是一位资深丁迷,也是《丁丁历险记》的老读者。一直以来,他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办一场《丁丁历险记》的藏品展。

吴轶凡个人有近千件丁丁藏品,这次的藏品展选取了其中的三百件藏品。作为丁迷沙龙硬核组组长,吴轶凡的这场展览也得到了丁迷沙龙许多小伙伴的支持:“也要感谢许多丁迷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展览不是以一人之力所能办成的。展览分为四个板块,其中‘海上盛开蓝莲花’由卢照洋博士介绍,‘机器时代的赞美诗’由周宇教授介绍,‘博物馆奇妙夜’是景观设计师萧小茉介绍,而‘创造力的重构–解构与重构’由我介绍。”

吴轶凡走上丁丁的收藏之路,源于当年父母在书店给他买的一套《丁丁历险记》出版物:“在我10岁生日那天,父母带着我到福州路的上海书城,送了我整套22册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开本《丁丁历险记》,那是我第一次开始读《丁丁历险记》。而后我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看完了整套漫画——是那种很沉浸的看,书中的故事引人入胜、精彩纷呈,导致我根本无暇停顿下来。后来在又读了几遍后,我开始逐渐挖掘深入——我开始喜欢一些小众的东西,例如《向日葵教授绑架案》中出现的许多不同汽车模型,因为小男孩本就会对车有天然的热爱。稍大一些,在认知更加深入之后,我开始被书中更多的思想层面所吸引,这些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也造成了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丁丁历险记》有了更多、更深切的感受。”

少年时代的吴轶凡被丁丁的正义感以及那种说走就走的冒险精神所吸引,他也常常会把自己置身于某一些故事当中,想象着自己变身为故事中的人物,介入一个又一个冒险事件,随着丁丁上天入海。

“丁丁身上的那些正直勇敢、乐观助人、自由平等之精神,打破了国界和种族的差异,充满正义的力量,也令年少的我心驰神往。”

工作后,吴轶凡去各地旅行时,看到橱窗内陈列着的丁丁手办和周边,总忍不住想进去逛逛。一次偶然的机会,吴轶凡在莫兰萨官网上了解到收藏家图鉴这个板块,他把每一个门类的收藏品仔细翻阅,发现丁丁收藏可以成体系,开始定向收某品类的藏品。

谈到藏家的苦与乐,吴轶凡认为,收藏本身的延展性很广,就像大家热衷于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既不刻意为之而又积极融入生活。收藏中的苦与乐,也体现在当下藏家对收藏品的认知看法和理解,有时蓄力往之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的遗憾、苦楚、失落是藏家必须要直面的感受,但伴随着藏品序列的展开或是时间的推移,原来的一些遗憾在填补的同时藏家对一些藏品的认识往往也在进一步加深,收藏的乐趣也在逐渐浮现;有时当藏家历经艰险收到一件心仪已久的藏品后,将藏品拿在手中端详过程中往往会在内心禁不住雀跃!当藏家收的藏品到一定规模后,如何维系这些藏品也是每个藏家的必修课。

在展览现场有一个潜水头盔,印度制造,材料为黄铜。吴轶凡告诉记者:“我看到这个潜水头盔,想到了在《丁丁历险记》当中丁丁穿着厚重的潜水服到海底时的这样的一个场景,所以我毫不犹豫立刻就把它买了下来。”

吴轶凡还收藏了一个老式相机。“因为在《丁丁历险记》中出现过那样的一个场景,我看到时马上就能联想到,所以就有了收藏的想法,作为我藏品的延伸。”

作为一位硬核的收藏爱好者,吴轶凡一直在推动丁丁藏品的研究和服务。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和丁迷沙龙的小伙伴们有三件事情要做。

第一件事是推出中文版的收藏图录。研究《丁丁历险记》周边的专家和学者普遍在欧洲,主要集中在法国、比利时、荷兰,国内相关周边的收藏资料寥寥无几,偶尔零星有一些材料但也不详细。“《丁丁历险记》之前有法语版的收藏图录,我们推动海外出版机构制作了英文版收藏图录,已经邮寄到我们手上。因为中国丁迷的群体非常大,我们希望接下来能出版中文版的收藏图录。”

第二件事是成立修复丁丁藏品工作室。“因为丁丁的很多收藏手办易碎,鉴于材质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可能会有一些掉漆或者破损,我们会跟宁波的一个工作室工坊合作,为广大丁迷朋友提供一个手办的修复场所。”

第三件事是为藏友需要出售的藏品搭建交易平台。目前,上海的丁迷已经在线上做拍卖活动,4月11日,在上海的一个丁迷沙龙群,当天晚上有一场拍卖活动。“大家可能手上有一些闲置的物品,想要在一个特定的圈子快速变现,我们可能会做这样的拍卖平台,后期会从线上拍卖活动过渡到线下跳蚤市集的模式,定期定点为大家提供这样的服务。”

由于展览所在场地采用半封闭的管理模式,《丁丁历险记》主题藏品展计划在4月中旬开始推出预约安排。

文/晨报记者 严峻嵘

图/晨报记者 严峻嵘 部分资料图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严峻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