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讲座、暖心互动、健康咨询,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科普宣教活动在沪举行

4月7日,2024睿享“森”活 人与智能——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科普宣教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邬惊雷会长,上海市医学会谭鸣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帕金森病学组组长刘军教授等多位帕金森病专家出席,并与在场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咨询互动。该活动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承办。

邬惊雷指出:“帕金森病的管理不仅需要满足各种治疗,还需要心理支持和社会帮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药物和康复技术的不断发展,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手段日益丰富,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帕金森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从诊断到康复阶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希望未来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关爱、支持、理解的社会环境,让帕金森病患者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

刘军教授表示:“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帕金森病的科普宣教和健康咨询活动,相信科普的力量可以改变患者们健康认知,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健康的行为习惯。通过这些努力,期待帕金森病患者能够改变临床结局,提升生活质量。”

知“帕”不怕,做好疾病自我管理

最新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患病率为1.37%,65岁及以上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63%,据此估计目前我国的PD患者总数可能高达362万人。帕金森病病程发展漫长且不可逆,自然病程前后大约为40年,不同疾病阶段的症状特征表现不同。在患者出现运动症状前可能先出现非运动症状,比如睡眠障碍、便秘、嗅觉障碍等。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出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典型运动症状后一段时间才能被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将经历复杂的症状变化。处在不同病程的帕金森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治疗需求。病程早期,应控制运动症状、预防运动并发症;病程中晚期,则需要进一步控制运动症状以及改善运动并发症。此外,全程管理非运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

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科普宣教活动——专家合照

(图片来源:上海市医学会)

在本次活动的科普环节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伟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逸雯教授分别以《谁“冻”了我的双腿》《肢体抖动就一定是帕金森吗》为主题,就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以及帕金森病肢体抖动等作了详细科普,帮助患者早期识别症状变化,实现自我管理,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的发展,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实现与帕金森病和谐共处。

创新赋能,帕金森疾病管理再升级

4月11日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活动现场,主办方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还原了帕金森博士的形象,屏幕上的“他”对帕金森病几个世纪以来的医学进展娓娓道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不断发展,AI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科普宣教活动——健康咨询现场

(图片来源:上海市医学会)

在健康咨询环节中,患者们提出疑问和困惑,在场专家耐心做了一对一健康管理建议。通过互动,不仅加深了医患双方对帕金森病的理解,还建立起了更为紧密的医患关系。希望患者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疾病。

此次帕金森病日科普宣教活动通过科普讲座、暖心互动、健康咨询等环节,帮助帕友们与疾病抗争并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同时,医患之间建立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也为未来的治疗和康复打下了基础,有效延缓帕金森病进程,全力推动帕金森病患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科学治疗,让生命不再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