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创新教学方式,让这堂课越讲越新、越学越活!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从经典中来,到实践中去”——“概论”课程实践研究成果展示活动。记者获悉,上外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打造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双语思政课。

“以前跟外国友人交流,发现很多熟悉的词汇找不到合适的表达。上学期刚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跟同学们一起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了解一些专有名词的英文形式,感觉很有收获。不仅对专业词汇的英文翻译更熟悉,显著提高自己英语口语和阅读的水平,还能通过不同语言的解读加深对原著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祁源表示。

把语言教学与思政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上外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目标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全球话语能力。早在2021年,上外就推出党史学习教育英文系列讲座,来自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贸、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气教师,走进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开展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播、法律、生态文明等领域主题的英文讲座,突出国际比较视角,覆盖学校3000余位学生。师生一起用英文讲党史、辨析外媒误读报道……通过这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让这些未来的新生力量能够向世界“解释中国”,在国际传播中潜移默化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

正因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陪练式”教学创新思政课双语教学探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概况》两门全英文课程, 开设全英文微信公众号“CPC Review”传播新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运用准确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奠基,学理性阐述“中国道路的大道理”和“中国故事的大智慧”,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传播。

上外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们,还把“向‘上’演‘译’鲜活理论,向‘外’发出青年之声”作为宗旨,着力以多语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他们深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企业园区、街道社区、乡村、中小学等开展240余场宣讲活动,覆盖人群共计40余万人次。

他们的原创课程往往独具外国语学校特色,用国际理解的话语诠释中国故事。比如课程《言为津梁:中国智慧的海外传播》就是从历史上我国领导人的“出圈”金句出发,通过讲述这些金句背后的翻译巧思,揭示了中国智慧在国际上的传播故事,通过巧妙的外译方式将中国领导人在外交、改革、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独到见解传递给国际听众,为全球观众呈现出一幅充满中国智慧的多彩画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