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在奉博开展!专家建议上海可以建书画艺术品修复中心

最近,“修复日记 II ——永不褪色的红 ”红色经典油画回顾与修复科技展在奉贤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著名油画艺术家描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主题油画原作,配以呈现奉贤博物馆与文博领域科学机构在油画文物检测分析及修复领域的科研成果,并介绍与红色相关的色彩学、颜料工艺历史知识。

《上海会客厅》节目

值得文博迷关注的是,在这次展览当中,馆方将在展览现场向社会公众全方位展示油画修复全过程。本期的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前往奉贤博物馆进行实地探访,并采访了馆方、策展人和文物修复专家。

作为红色经典油画回顾与修复科技展,红色主题是这场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发端于西方的艺术,油画来到中国不过五百余年,而创作高峰期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少记录和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辉煌历史的红色主题画作大量以油画为载体,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奉贤博物馆馆长张雪松告诉记者:这次展览展出了刘海粟、胡一川、罗工柳、俞云阶、马宏道、邱瑞敏、王永强、陈坚、姚尔畅等著名油画艺术家描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主题油画原作,例如罗工柳的《地道战》、刘耀真的《刘胡兰》,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红色油画。

《地道战》罗工柳 1951年创作, 布面油画

《苏州河》胡一川 1982年创作,布纹纸油画

《陈毅和粟裕》陈坚2009年创作, 布面油画

记者了解到,罗工柳的《地道战》,胡一川的《苏州河》《铁窗下》《特区建设一角》,陈坚的《陈毅和粟裕》《士兵日记·X日》等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公开亮相,也值得喜欢油画的市民和专业人士来参观打卡。

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大多数馆藏油画没有进行明确的文物评级,但业内人士仍然认为,一批红色经典油画的艺术价值等同于文物。记者进入展览区域,看到展板上有这样一段话:

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把油画医护研究巩固起来、发展下去。

                  ——夏与参《画布制作与油画护理》

夏与参将讲义《画布制作与油画护理》整理成册

策展人黄诗云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夏与参老师在浙江美术学院(后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时,将其讲义《画布制作与油画护理》整理成册,虽然是作为学校内部的流通材料,但影响了江浙沪地区的一代油画创作者。

我们摘选了前辈册子中的这句话写在展览的进门处,是因为这句话直到今天都很动人,它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油画修复工作者的态度和远景。虽然夏老师提出观点时候是1986年,但我猜这句话直到现在还是我们的目标。在学院系统内,他比较早主张在创作阶段重视材料的处理和选用,以及对于作品的保护。

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

作为目前上海唯一具有可移动油画文物修复资质的机构,奉贤博物馆通过多元化方式组建了一支油画修复团队。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运营负责人李阳告诉记者:

从修复角度,油画展品可以大体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前人已经修复过的作品;第二类是保存状况还不错,比较新,不需要修复干预的作品;第三类可能现在状况已经不太好了,应该去进行修复,可能涉及到技术、经费等各种原因,还没有来得及开展。

对于已经完成修复的作品,我们对前人(修复师)的工作给予致敬;对于那些还不需要修复的作品,我们提醒观众要了解和注意预防性保护;对于该修但是还未修的作品,我们呼吁大家要重视。

李阳在展览开幕当天向嘉宾做介绍

记者注意到,这次展览的名称当中是“修复日记 II”,那么,“修复日记 Ⅰ”是什么时候举办的呢?据悉,2021年,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承接了一幅伊朗油画作品《法罗克·加法里肖像》的修复工作。此幅作品是伊朗著名绘画团体咖啡馆画派(coffee house painting school)的艺术家为伊朗著名的新浪潮导演法罗克·加法里所做,由其女玛利亚姆·加法里收藏。这件作品从2021年8月份接触,到2022年2月修复完成,耗时7个月完成。

修复后和修复前的《法罗克·加法里肖像》

2022年3月下旬,奉贤博物馆举办了“修复日记——一幅油画的重生”。虽然当时线下展览时间很短,但却是国内油画修复工作的一次公开展示。

记者注意到,在这次展览的展厅当中,有一处用透明玻璃搭成的空间十分引人瞩目。这便是奉贤博物馆在展厅中创新开设的透明修复室。展览期间,油画艺术家、颜料专家、油画检测专家和修复师在这里开展油画修复工作。

展厅当中的透明修复室

修复室当中,亟待修复的油画作品

记者注意到,在修复室中有一幅油画作品,这幅作品的四周和边框有霉斑,下方有颜料脱落。

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特聘油画文物修复专家王方告诉记者:“这件作品现在处于一个比较严重的病态状况,包括颜料层的龟裂起甲,属于亟待修复。当然,修复工作是边做、边展开、边观察,因为有复杂性。”

对于现场展陈的一些颜料样品,王方表示:“中国油画在工艺材料上有特殊性,跟西方油画作品不能完全一样,目前检测分析还是在摸索阶段。”

展览现场展陈的一些颜料样品

在张雪松看来,与摄影作品相比,油画作品的保存难度系数要大得多:

摄影作品跟油画作品有一些区别。首先,油画作品的成分更为复杂,包括油画布、涂层、画面,材料非常复合,保护难度比较大;其次,摄影作品的拍摄量大,相对而言数字化也比较方便,很多经典照片得以保存下来,而油画作品属于另外一种范畴,它是人类精神的凝聚,经过画家的艺术创作,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

红色经典油画回顾与修复科技展现场

作为市政协委员,张雪松建议在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可以建一个书画艺术品修复中心,落户奉贤新城,形成南上海一处新的文化+科技+产业的亮点:

针对中国传统书画和纸制品以及油画作品的修复,以减少这些艺术品的损耗,并提高修复效率。通俗来说就是搞一个艺术品的医院,有“体检”也有“治疗”,除了提供对艺术品的检测,还可以进行修复。

张雪松认为,艺术品修复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现在国内大的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馆,还有革命类型的纪念馆,都有很多油画作品收藏。但是有些馆缺乏专职的修复人才,顶级的专家更少,所以要加强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据悉,本次展览时间为2024年3月15日至5月19日。期间,奉贤博物馆特展厅将成为红色主题油画的展示厅、修复间、资料室以及教学课堂,观众可通过观摩作业、参与讲座、对谈、科普课程等多种方式,全程参与到这个不断生成、行进的“日记式”工作现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