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春日在线约会 第十届“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作品征集

小学组、初中组限时写作举行

沪上中小学生参加第十届“新闻晨报杯”实践活动作品征集的热情十分高涨,同学们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化作优美的线条、遒劲的笔墨、流畅的文字,抒发自己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热爱。我手写我心,点赞新时代!

接下来,还有个精彩环节等着小学生、初中生积极参加。组委会近日已公布小学组、初中组限时写作入围名单。

小学组共有1065位小学生入围,入围名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集体报名学校选拔推荐;第二部分为参加寒假投稿且报名第二阶段并通过审核的选手。

同时,第一阶段所有报名同学投稿的书法、绘画作品均单独评奖,与第二阶段限时写作无关。

初中组共有4802位初中生入围。入围名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集体报名学校选拔推荐;第二部分为寒假阶段个人报名投稿征文的选手,由组委会统一评审后推优入围。

快来查一查,你入围了吗?

入围名单查询方式:

关注“上海升学”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首页底部对话框,输入“小学组”或“初中组”并发送,即可查看入围名单。

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名字?

1.点击收到的入围名单页面右上角“…”处,在弹出页面中点击“搜索页面内容”。

2.在弹出对话框中输入学生姓名,即可快速查找。

小学组限时写作3月12日-14日举行

作文题公布

3月12日-14日,第十届“新闻晨报杯”小学组限时写作举行。所有入围限时写作的小学生须在线参与。

交稿时间:3月12日至3月14日24点

活动形式:小学组入围选手请从组委会命题的作文题中任选其一,独立构思、创作,可由家长代为录入电子稿,于指定时间内线上提交。

投稿通道:www.iwriting123.com(3月12日-3月14日24点开通)

小学组·限时写作题目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号题

请以《太阳升起的时候》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2号题

请以《心声》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初中组限时写作3月17日举行

3月17日(周日)上午9点至下午5点,将举行初中组限时写作活动,所有入围限时写作的六年级至九年级学生须在线参与。

3月16日(周六)上午9点至下午5点,投稿通道进行试运行。入围初中生可自愿参与模拟操作,不设作文题。

活动形式:初中组入围同学将从组委会命题的作文题中任选其一,独立构思、创作,并录入为电子稿,于指定时间内线上提交。

作文题发布:3月17日9点,初中组作文题将通过“上海升学”微信公众号推送。

投稿通道:www.iwriting123.com(3月17日9点-17点开通)

限时写作·操作指南

准备工作:

请确认自己的入围资格,非入围同学无法参加限时写作,提交无效。

未按时提交的,一律视为自动放弃,丧失评奖资格。

第一步:进入投稿通道

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www.iwriting123.com进入投稿页面。

输入“学生姓名”和“手机号”,点击“立即上传”。

进入信息验证页面,自设密码后,点击“验证”。

如往届活动时曾验证过信息,可直接输入密码进入,如忘记密码,可点击“忘记密码”字样,经短信验证后重置。

第二步:进行写作

根据限时写作作文题,学生独立构思、写作,并在文字输入软件(如:Word,WPS)打字录入。

(注:若学生不具备打字技能,可由家长代为录入,但写作过程需学生独立完成,严禁家长代笔)

特别提醒:

(1)及时保存文档(建议至少每10分钟保存一次);

(2)坚持诚信原创,严禁抄袭套作。组委会将多措并举严查抄袭或套作行为,凡评审专家认定为抄袭套作的,一律取消评奖资格,并将情况通报学生所在学校;如在颁奖后查实的,一律撤销奖项,并将情况通报学生所在学校!

第三步:在线提交

学生和家长在小学组、初中组指定交稿时间通过投稿通道在线提交。为确保按时完成,建议错峰上传,不要赶在最后时刻。

具体流程如下:

(1)使用浏览器进入www.iwriting123.com,按第一步步骤验证信息后进入投稿页面。

(2)鼠标移至右上角本人姓名处,在浮出区域中点击“投稿”,进入提交页面。

(3)鼠标右键单击页面任意位置,选择“重新加载”或“刷新”。

(4)填写、粘贴或选择作文选题、作文题目、正文、学校、姓名、年级、性别、手机号,勾选签署“诚信承诺”和“授权同意”。

其中,“作文正文”内容粘贴完毕后,原有一切格式将被自动清除。为便于评审老师查看,请自行调整好段落格式。既可以在每段段首空出2个字位置,也可以在段与段之间空一行。

确认一切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在弹出的提醒对话框中,点击“确认”按钮。(一旦确认,无法反悔,务必慎重!)

特别提醒:

(1)建议错峰上传。请家长尽量错峰上传,留足时间排除过程中的问题,不要集中赶在最后时刻上传。若遇到网络拥堵,不要着急,稍后请重新尝试。

(2)每人仅限提交一次作文,点击“提交”按钮相当于“交卷”!请务必确认页面信息一切正确后慎重操作,避免留下遗憾。

(3)正文框严禁出现个人信息。“作文正文”框内,严禁透露个人信息(如:校名、姓名),若违反一律按废稿处理!

(4)如点击“投稿”、“提交”按钮后无反应,系浏览器版本、设置问题造成,建议升级、更换浏览器;也可尝试清除近7天缓存数据或选择“无痕浏览”模式,如仍无法“投稿”和“提交”,请使用其他计算机。

第四步:查询提交结果

家长完成提交至少10分钟后,点击进入“已提交作文”页面,在姓名查询处输入学生姓名,点击“查询”。名字出现在该页面,即表示成功提交。

【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为培育当代青少年家国情怀,鼓励当代学生积极进取,由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新闻晨报和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作品征集正在火热进行中。

本次活动围绕“点赞新时代”主题,邀请上海市小学、初中学生共同参与实践与投稿。本周,组委会继续刊发寒假征集的书法、绘画和征文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苏河变迁

文/俞璐

(上海市长征中学 六年级)

众所周知,如今苏州河边不少热门景点都由老建筑改建而来。新旧在这里交融,传统与创新在此处相会,多少岁月,几多沧桑。寒假中,我走近苏河,翻开历史,触摸建筑的温度。

上海老话说“宁走三里三,不住潘家湾”,这里的潘家湾代表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著名棚户区——三湾一弄。“三湾一弄”指的是潘家湾、潭子湾、朱家湾以及药水弄。以潘家湾为例,自20世纪初起,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商人于潘家湾附近建设工厂,许多打工的外乡人为了方便,居住在附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名的棚户区。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不幸的是,战争摧毁了这里,繁华褪去,只剩苍凉。直至现在,我们也能从仅存的老房子、老弄堂中窥见当年的痕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政府对“三湾一弄”进行改建。如今,在同济二附中内,还有一栋老洋房——那是原江苏药水厂办公之处,其余地方几乎不见棚户区的踪影,处处是花园洋房,高楼耸立。“繁华尽头有悲凉,尘埃深处是繁花”,如今的“三湾一弄”成为了中远两湾城,这片土地已开启属于它的新篇章!

沿着苏州河,还有一处大家一定听说过——M 50创意园,这里是现代艺术的汇聚之地,它的背后又是一番精彩的故事。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是大名鼎鼎的信和纱厂,是民族企业的一大亮点。

1951年,信和纱厂因资金不足转为公私合营,之后又于1966年正式转为国营。各种历史的原因,几经转折的纱厂于1999年停产,对外招租。由艺术家薛松领头,一大批中外艺术家入驻此地。现在,这里到处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天马行空的涂鸦随处可见,仿佛从来没有一家纱厂曾在此地开创。但细心观察后,你会发现有些地方仍保留了纱厂原貌,工业气息浓重。轻触老墙,仿佛还能听见机器的隆隆作响,仿佛还能看见女工辛勤的身影,那墙似乎也不再冰凉,有了记忆的温暖。

在苏河之畔,传承与创新击掌为誓,苍凉与繁华相连接。其实连接的,是遥远与现在。模糊中,新旧两个身影分开了,一个回望历史,一个向前奔腾。但它们又缓缓重合,两者交融,成为了今日之苏河。苏河的故事远未结束,让我们与历史一同翻开新的时代篇章!

爱浦东爱上海

晨报小记者 章骞翮

(上海市东昌东校 八年级)

我,“10后”,生在浦东,长在浦东,学在浦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海浦东人。

我出生以后所认识的浦东,坐拥上海的金融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上海最宽阔的马路,上海最顶尖的写字楼,上海最高档的商场和酒店,是中国最耀眼的明珠。

可是假期里参观了浦东开发陈列馆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我所熟悉的浦东,在三十几年前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一个阡陌纵横的郊野,一个“烂泥渡”。当年的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勿要浦东一栋房”,足以看出当时未开发的浦东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与浦西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浦东30周年艺术展的第一张照片,俯拍于1994年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当时的陆家嘴还满是低矮的房屋和青褐色顶棚,一眼望去如同紧贴地面的苔藓。谁能料到,短短三十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上海政府的领导下,浦东创下了世界奇迹,不仅长出了摩天大楼的现代丛林,而且强有力地吸引了世界五百强外企入沪;不仅让“中国芯”在科技城跳跃欢腾,还迎来了科技前沿A I领域的人工智能岛。浦东,承担了上海的经济发展重任,也承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希望。

放眼望去,全世界没有哪个城市区域有如此神奇的发展速度,是改革开放赋予了浦东重生的机会。浦东速度是上海速度,更是中国速度。

相对于外地游客对外滩的趋之若鹜,我更加欣赏土生土长的浦东滨江。这里曾经是灰蒙蒙一片的工业厂房,而现在,老码头、旧仓库纷纷变身创意空间,由不同颜色区分的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组成一个缤纷夺目的滨江地带,间隔一公里设置的温馨休息驿站,集休闲、阅读、饮水、公共卫生为一体,生活在这里的上海人幸福指数极高。

站在滨江大道上,看着浦西的外滩,那里的建筑有着殖民时期留下的印记,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耻辱,但是如今在我眼中,他们是中国强大的标识,毕竟殖民者野心再大,也只能是匆匆过客,如今的中国又岂是尔等外邦可以轻易染指?

无论身处世界任何角落,我都想大声自豪地宣告,我是中国人,中国上海人,我是上海人,上海浦东人。上海话是这样说的,“阿拉上海老灵额!”

(注:刊发作品为主题呈现,与组委会评审结果无关。)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俞璐/章骞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