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肥胖大会主办的中国肥胖沟通会上,中国肥胖联盟最新成立。众多专家谈到了备受关注的GLP-1等减重药物,目前,在多个医院内分泌领科就诊减重的患者明显增加。
“肥胖人群也越来越多。对于肥胖的治疗,其实涉及多个学科。因为肥胖一方面是一种疾病,同时还带来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不孕不育等相关疾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肥胖诊疗包括对减重适应症的确定是一个医学问题,其中不仅包括疗效的问题,还有安全性的问题,必须在医疗机构开展。我们希望任何有减重需求,特别是通过医学减重的,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咨询和评估,开展正规的减重治疗。
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3《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全世界将有19亿人患有肥胖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相关。
不过,我国肥胖的防治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公众的健康素养不佳,对肥胖症及其危害的认知不足。同时在专业领域内,还呈现科研不足、治疗方法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医护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另外,在社会层面存在科普知识鱼龙混杂,以及对肥胖患者的歧视,患者难以寻求公平有效的治疗等问题。
肥胖不光是一个体重的问题,还牵扯到肥胖相关一些并发症。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针对肥胖成因的管理也是复杂的。那比如说一个肥胖患者来就诊,首先得体重问题,之外还有心理健康问题,有呼吸的问题。比如最常见是阻塞性的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工作能力会明显下降。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教授介绍:“由于肥胖患者有很多相关的并发症,涉及多个学科,患者通常有不同的病程、不同的肥胖程度,不同的合并症,大多需要多学科共同治疗,接受长期甚至终身管理,通常还伴有心理问题,很多患者因求医不畅中途放弃,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专家们一致认为,肥胖的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相关学科的专家联合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全方位、高质量的体重管理方案,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定制精准的减重方案,科学规范地使用手术、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这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化诊疗模式,通常能收到较好的减重效果。
中国肥胖联盟将逐步搭建国家肥胖监测和诊疗数据平台,跟踪肥胖患病趋势和相关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肥胖精准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疾病医疗质量;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房中则教授指出,关注肥胖的预防更为重要,通过临床科研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推动关口前移,从根源上改善肥胖问题。国家卫健委颁布了2024年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在2024年的版本当中特别强调营养,包括每天摄入的主食和蛋白质的含量等等。除此以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肥胖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