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家后山的竹林与莫奈睡莲在画布上的隔空相望”

一幅幅色彩瑰丽透明的竹林山石油画,排布在北京西路1196号侗艺间老洋房的3层空间里,沿马路大玻璃窗外的老房子、梧桐树和匆匆行人,与玻璃窗内的溪山竹影恰好构成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3月4日至3月31日,来自浙江的油画家朱辉军在上海侗艺间举办《竹·韵》2024春季油画作品展。


展览现场


经历过多方面的艺术探求之后,这些年来,朱辉军的油画作品里渐渐聚焦于一个主角——竹林。

身为浙江台州人的朱辉军,初中之前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山,竹林是他最为常见的自然环境,竹林对他的影响,等于是沉淀在血脉里的一部分。

在兜兜转转反复研习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古典画论之后,朱辉军发觉,无论古今中外,你所做的视觉突破,都离不开你生活过、最熟悉的那个生态环境。

于是,朱辉军的画笔就以竹林和山石为题,一再铺陈,反复描摹,而竹林山石,也成了他艺术不断精进的灵感源泉。

展览现场

但题材只是艺术的第一层。

朱辉军的竹林山石,并不追求写实,而是追求写境。这个“境”,是心境,是他内心感受到的现实。因此,你会在朱辉军的画中看到竹林掩映中的山石池塘,透着宝石般的光泽,万千斑斓。

“这是艺术家后山的竹林与莫奈睡莲在画布上的隔空相望”“这是欧洲田园与中国古典的复杂混合体”。有人在观后发出如此感叹。

但是为了这一“隔空相望”,为了这一“复杂混合体”,朱辉军需要反反复复地研究用不同色彩的调配,表现出竹林的远近关系、林间光影的变化、山石的朦胧呈现以及空气的颤动等等。

其艺术手法之复杂,令朱辉军自信地说,即便有人照着我的画临摹,也一定临摹不出那种感觉。

朱辉军“溪山竹影”系列油画

但丰富的艺术手段还只是朱辉军油画的第二层。

朱辉军最看重的,是作品内在的精神。他说,是内在的精神价值追求,引领着我的画笔,引领着画面上的色彩表达。

朱辉军的钢笔速写本

朱辉军在个展现场展出了两本钢笔速写本,这是他长年勾画竹林山石的积累。在速写本上,他还随手记下创作的感悟,有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名句解读,也有对于董其昌、倪瓒等人画论的体会。他是一边描摹山林,一边从哲学高度来充盈这片山林的精神旨归。

朱辉军表示,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从他的生活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竹林山石是他的生活环境,是他的营养,但更多的营养,来自绘画技巧的长年研习,来自读过的书,来自内心的咀嚼和领会。

朱辉军“溪山竹影”系列油画

竹,是原产自中国的植物,也是中国人内心世界的观照、文化品格的象征。用源自欧洲的油画手法,通过化用,通过融合,渐渐成为当代语境下的全新表达,也便自然成就了朱辉军的艺术理想国,谱写了色彩韵律的交响曲。

 

艺术家简介


朱辉军


1976年出生于台州,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台州市黄岩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并被苏州美术馆、无锡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