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文化活动有意思!一群上海人在美术馆的《酒馆》里一道聊天

初春三月,龙年元宵节之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来到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活动名称叫《酒馆》,参与表演的嘉宾们陆续进入“酒馆”就位。

但这里不是剧场,也没有舞台,观众既可以观看“酒馆”内嘉宾的表演,也可以选择望着“酒馆”后面的世界。从配套耳机里传来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聊天,上半场回忆城市的过去,而下半场聊最近二十年的人和事。最有意思的当属评弹表演和即兴而来的沪语歌曲。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酒馆》活动

那么,《酒馆》究竟属于哪一种文艺形式?本期的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前往刘海粟美术馆,并采访了导演以及参与其中的文化人士和音乐人。

《上海会客厅》节目

对于所有在活动现场的观众来说,《酒馆》的场景和表现形式都是非常有趣的:

美术馆门口的“酒馆”里灯火通明,背后延安路高架车流如织,一桌聚饮聊天的朋友们正兴致勃勃,元宵将近,春节气氛犹浓。这些来聚会小酌的好友,他们都是上海一个播客节目的主播,有大学教授、知名作家、评弹演员、艺术家和策展人等。他们陆续来到,小酌微醺后聊起各自的过往生活,申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千禧年,周围的掌故和变迁,各自的生活和感悟,谐谑笑语里,若隐若现着这座城市人们特有的缅怀和期待……然而,意外的故事或人物也不期而遇。

《酒馆》的场景和表现形式都是非常有趣的

有意思的是,观众要领取并戴上耳机才能真正进入到《酒馆》的世界当中,与嘉宾们一起在魔都灯影里,听评弹声声,看他们一壶浊酒喜相逢。

记者在现场发现,如果没有耳机,是很难清晰听到嘉宾们在玻璃房里面的精彩对话。3月2日那场活动,工作人员发放了将近80副耳机。

美术馆为观众准备的耳机

在记者看来,这次活动是“无边界电台·弄堂声音”的落地和去年10月外滩建筑节的2.0版本。“无边界电台·弄堂声音”是由刘海粟美术馆社区品牌“粟上海”和今潮8弄联合主办的一档全新的文化类网络声讯节目,是“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系列项目的重要部分。

刘海粟美术馆教育发展部赵姝萍负责“粟上海”,也是这次《酒馆》的制作人,她告诉记者:

“无边界电台·弄堂声音”主要有六个节目和六位主播嘉宾。由于节目一直在线上,粉丝们一直看不到各位嘉宾,所以我们做了一档线下的播客节目叫“无边界小酒馆”,当时在今潮8弄做了两三期。

《酒馆》这场活动其实是介于戏剧与博客之间的形式,比较具有实验性。我自己看下来的整个感觉其实就是虚虚实实的,比如说声音上的虚实和空间的虚实,三重空间当中,一重是玻璃房,一重是面对观众的区域,还有一重它其实是门外的。当观众从现场看出去时,它不仅仅是三重空间,还能看到后面的延安高架,甚至我们在做活动时,会有一些路人过来趴在窗口上看,它其实又是一重空间。

美术馆外面是《酒馆》活动的又一重空间

在3月2日晚上的活动开始之前,记者在现场遇到了《酒馆》的导演赵川,他也是编剧和策划人,一直探索艺术与社会实践如何交织。赵川告诉记者:“《酒馆》是介于讲座、戏剧表演之间的一种文化活动,加入了评弹和摇滚元素,在场地的布置上更加考究。“看上去好像一个戏,但是大家又是戴耳机听的,都是坐在现场的。”

《酒馆》主要聊什么话题?赵川认为,参与的几位嘉宾所从事的职业都是与文化相关的,有做策展人的,有研究上海电影史的,有做翻译的。“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样的历史大变化之中,围绕上海这些年当中发生的事情,分享个人的喜怒哀乐,这是我们感兴趣的事情。”

《酒馆》导演赵川

3月2日这场活动是沪语专场,在赵川看来,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沪语文化也在复兴:

我们现在的工作当中其实很少能找到同事和朋友都是讲上海话的,非常巧的是——这次参与活动的嘉宾恰好都是上海人。通常我们总觉得,活动用上海话似乎会限制了沟通的可能性,但是这次沪语场报名是最快的,两天就满座了。

对于《酒馆》的呈现形式,作为参与嘉宾,城市文化学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认为:

一时半会你也无法确定这是属于哪一种形式。你叫它当代艺术、直播或者话剧,好像都不是,你叫它脱口秀,好像也不是。但是上海这座城市不拒绝任何一种新的形式的尝试,我认为这一点是蛮好的。大家在现场也看得不亦乐乎,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一定人群来说是站得住脚的。

汤惟杰告诉记者,《酒馆》与学院的那一套教学体系不一样,所以自己愿意尝试,如果今年有机会重新推出,说不定形式和内容方面又会有一定的调整。

汤惟杰在《酒馆》活动当中(中间穿灰色外套者)

市民诸晓蕾在3月1日晚上参与了《酒馆》的第一场活动,她也想看沪语场,但没抢到名额。对于这次《酒馆》活动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晓蕾在3月4日下午告诉记者:

酒足“笑”饱,10位大咖一台戏,看似一群人风轻云淡的闲聊,已将申城30年的风云激荡,生动呈现于观众眼前。虽说首场是普道话版,偶尔也会夹杂老上海熟悉的沪语,仍让现场笑声此起彼伏,简直上演了一部另类的《繁花》。

3月3日晚上是《酒馆》终场,上海闲话与苏州评弹一道演绎,评弹表演部分由上海评弹团演员陆嘉玮担纲,而沪语歌曲由周勇(网名:老油条)演唱。

上海评弹团演员陆嘉玮与沪语歌曲唱作人周勇

上海评弹团演员陆嘉玮在去年十月外滩建筑节,参与过《酒馆》。和陆嘉玮不同,沪语歌曲唱作人周勇是今年第一次参与到《酒馆》的音乐环节,周勇在3月4日下午告诉记者:

观众对这个活动关注度很高,因为主题和内容都是和上海有关的,所以大家的兴趣点也很高。3月1日是第一场,评弹与摇滚混搭,又糯又脆。3月2日是第二场,参演的老师既有才又幽默,内容太丰富了,当天来的观众热情很高,有观众跟着我一起唱。3月3日是活动第三场也是融合版,各位老师的发挥空间更大。

记者个人觉得,3月2日沪语场的《酒馆》更像是一种“茄山河”(沪语:聊天),一群上海人在弄堂口聊天。

如果说,活动唯一的美中不足可能是现场温度。由于活动在美术馆内举行,空间很大,而三月初的魔都夜晚气温很低,嘉宾和观众长时间坐在现场显得有点冷。记者在现场看到,晚上7点30分上场之前,几位嘉宾相互贴上暖宝宝,以应对长达几个小时的活动。

各位市民朋友,你对《酒馆》这种形式如何看?欢迎在评论当中留言与我们一道分享。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