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展开一场史诗级艺术对话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于1月27日至5月5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

 

林风眠、吴冠中两人如何撑起一个大展?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星空中,林风眠与吴冠中的名字星光熠熠。一百多年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向何处去”是心系中华命运的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林风眠和吴冠中等艺术家用他们的不懈求索和躬身实践,作出极具中华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回答。

英国牛津大学学者苏立文评价说:“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法国赛努奇博物馆原馆长瓦狄姆•埃利斯塞夫评价说:“半个世纪以来,所有的中国画家中,对西方绘画及其技法作出贡献的,林风眠先生当为之冠。”

林风眠、吴冠中展开一场“史诗级艺术对话”

吴冠中则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林风眠:“无论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

1992年,大英博物馆举办吴冠中个展,时任大英博物馆策展人安妮-法勒表示,吴冠中是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中国艺术家。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方元素,并参考了抽象表现主义。但吴冠中从未转向纯粹的抽象表现主义,也从未失去灵感的最终来源,那就是大自然和他的祖国。

吴冠中在1991(法国文化部)、1993(巴黎市政府)和2003年(法兰西艺术院)三次被授勋,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和亚洲艺术家。

林风眠、吴冠中二人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也是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

展览现场

“中国式风景”大展,汇聚了林风眠、吴冠中两位艺术大师200件(组)代表性作品,首次全面回顾两位大师艺术成就的大型展览。展品以沪上国有美术机构馆藏精品为核心,集聚了京、沪、粤、浙各大艺术机构的林风眠、吴冠中珍贵藏品,以全新学术脉络深度梳理两位艺术大师的探索、成就与影响。

 

“中国式风景”五个字含有怎样的深意?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中国式风景”,策展人项苙苹阐述道,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大相径庭,展览主题“中国式风景”用“风景”而非“山水”,是为了表明中国近现代艺术家学习和吸收西方艺术的历史事实;同时,“中国式”表明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文“风景”两字同时包含了自然风景(风光)、社会风景(风情)和精神风景(风骨)等意味,可以充分涵盖林风眠和吴冠中多元化的创作。

林风眠 《鲜花(之一)》 中国画  1975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金秋》中国画 196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大展总策展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指出,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林风眠和吴冠中都曾留法学艺,在水墨艺术国际化、油画艺术民族化上都卓有建树,各领风骚。林吴两代人持续接力创造出的“中国式风景”,兼具了国际视野、时代经验、本土逻辑、传统精髓、东方韵味和中国气派。在今天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之时,他们的艺术实践显示出异常可贵的当下价值。林风眠、吴冠中两位大师融通中西、熔铸古今的开放视野以及开创性的艺术成就,为后来的中国绘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一片新天地便是“中国式风景”。

 

林吴大展为何是“史诗级艺术对话”?

 

林风眠出生于1900年,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其艺术生涯也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作为最早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林风眠既深耕于中国画笔墨的传统,也在赴欧学习中吸收到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重要西方艺术流派的养分。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与实践,不但构筑了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创造性的艺术,亦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创作探索,给众多后来者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重要启蒙。

林风眠 《捧白莲红衣仕女》中国画  1960年代  中华艺术宫藏 

林风眠《舞蹈》中国画 19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策展人项苙苹表示,林风眠的仕女作品中,背景往往有马蒂斯的画风,人物面部如同高更笔下塔希提岛女性面部在阳光下的那种黑色,仕女造型则有莫迪利亚尼的人物那样的夸张和拉长,但同时,他的作品又让人联想到中国绘画中的古典仕女,也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女子,甚至有来自唐宋陶瓷的灵感。正像林风眠自己所说:“我是中国人,有中国的底子、血统,自然喜欢表达自己的东西”。

与老师林风眠一样,深埋吴冠中心底的始终是东方情结。留法期间,他认识到,“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吴冠中最终选择回到祖国。

回到故土的吴冠中始终在思考、探索油画的民族化。他尝试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1950年代至197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融入了清新的时代之风。在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的探索中,吴冠中对于色彩、构图、意境、东西方绘画材料等方面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了他对于东西方艺术所采取的理性态度。

吴冠中《高粱与棉花》油画  1972年 中华艺术宫藏

吴冠中《水田(一)》油画 1973年 中华艺术宫藏

吴冠中这样解释他的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将作品比之风筝,风筝必须能离地升空,但风筝不能断线。

林风眠和吴冠中前后相继、不约而同地选择立足中国传统对接现代艺术,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吸纳融合西方艺术的先进技法,推动实现了传统国画的现代化和西方油画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新范式和世界油画的新图景。

因此,林吴大展正是这样一场充满了启迪的“史诗级艺术对话”。

 

 

有哪些珍贵展品来到中华艺术宫?

 

此次大展是国内最大规模、最强阵容的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展品涵盖了他们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创作,而他们成熟时期的精品约占半数。

林风眠展品中,有较为少见的早期半身仕女画《女半身像》、深受敦煌壁画影响而创作的《舞》、及带有马蒂斯风格的《仕女》和莫迪利亚尼风格的《花朵》等。

而吴冠中仅存的三张巴黎时期水彩画之一《巴黎郊外乡村》、一批1950年代的素描作品、纸上半身人像《西藏女乡长》等珍贵藏品也都在展出之列。

林风眠《鹭群》中国画 19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猫头鹰》中国画 1960年代 中华艺术宫藏

两位大师的代表作中,有林风眠的仕女代表作《捧白莲的女子》《青桃盘仕女》等,最具有辨识度的芦塘鹜鸟类作品如《鹜群》《芦苇孤雁》等,最绚烂浓郁的秋林风景如《溪流》《秋》等。还有他的主旋律作品如《轧钢》《农妇》等,是林风眠在上海深入生活为劳动者写照的现实主义创作成果。

吴冠中展区里,有他绘画生涯中关键性突破之作《长城》,代表他在艺术实践上有重大突破的水墨作品《情结》,最具有鲜明个性的《狮子林》等。

2010年4月,吴冠中住进医院,两个月之后溘然长逝。他的画架上留下的是一幅还没有来得及签名的《最后的春天》。吴冠中将春天化作细长柔软的线条、浓淡相宜的点彩,使人如沐春风。这件吴冠中先生的绝笔之作《最后的春天》也是首度来到上海,吴冠中展区里压轴展出。吴冠中先生的家人强调该作品不做装裱,以“原生态”,让观众们感受到大师在生命尾声时恣意、自由的创作状态。

与《最后的春天》相呼应,林风眠展区中的第一件作品,是他创作于1940年代的《春天》。这象征着两位艺术大师前后接力,共同呼唤中国艺术的美好春天。

吴冠中 《最后的春天》 中国画  2010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林风眠《春天》中国画  194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中国式风景”如何传递出“中国式审美”?

 

为让“中国式风景”传递出“中国式审美”,使美术馆成为社会大美育的能量供给站,大展推出了多样化的文创周边,希望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中华艺术宫里推出了林风眠、吴冠中主题餐饮,有多款蛋糕取材于林吴作品,餐饮店本身也被林风眠绚丽的风景画所包裹。文创商店里有各类林吴作品的周边售卖,主办方还推出了“中国式风景”工作坊,并特别策划了“跟着林风眠品中国文化”、“跟着吴冠中看中国式风景”、“跟着林风眠、吴冠中赏东西方艺术”等一系列公教美育活动。

“中国式风景”大展的视觉元素先声夺人

林风眠、吴冠中主题餐饮店里的文创蛋糕

“中国式风景”大展的各类文创周边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一贯践行“城•人知美”的宗旨,此次大展是为广大市民朋友奉献的一道文化盛宴,欢迎大家一同走进艺术大师的美学世界,开启高品质的美术馆社会大美育,推动整座城市向心而生、与美同行。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