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以其育人属性,能够培育居民治理意识,激发治理情感,提高治理能力,对拓宽社区治理渠道,建立中国特色社区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月25日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本次会议上,民盟市委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建议将社区教育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强。这份提案的牵头人——民盟市教委支委委员、上海教育科学院研究院终身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国卉男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居民,特别是国际社区的居民,也有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的。“
这些外籍居民通过参加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活动和志愿者工作等方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为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也为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卉男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说。
“小小联合国”外籍信息员参与立法意见征询会
在外籍居民居住集中的浦东、长宁以及闵行的国际社区,国卉男进行了调研。“比如长宁区古北国际社区,境外人口占比51.9%,有着‘小小联合国’之称。为此,社区在古北市民中心建立了市民议事厅,2014年成立以来热议了物业管理、养宠问题、停车难等多个问题,搭建外籍居民与政府面对面沟通的平台,鼓励外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组织如‘百万家庭学礼仪推广’等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居民们通过交流、沟通和合作,促进文化的交融和社区的繁荣。”她向记者介绍。
记者从长宁区虹桥街道了解到,仅在2023年7月,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基层立法联系点就充分发挥外籍人士聚集的优势,先后分别召开了两次关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意见征询会。
应邀参加会议的外籍信息员来自日本、丹麦、德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巴西、芬兰等国。外籍立法信息员就青年专业技能培训、社区心理咨询服务、外国人来华生活工作管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治合作等涉及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话题和立法关注度高的重点议题,结合自身在华体验和经历,提出意见建议。
20余名外籍居民加入社区管理志愿者队伍
在调研中,国卉男还发现,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仁恒滨江园小区,其居民60%的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30%来自全国其他省份。
基于此,仁恒居委建设了“国际文萃体验馆”,开展了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社区民警“五位一体”联席工作会议,发现外籍居民一般热心社区服务,有参与社区互动活动的期望和要求,但受制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很难深入到社区治理过程中。
“因此在体验馆建设的过程中,由派出所、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协调组织了20余名外籍居民加入社区管理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管理,以社区教育为基石,让外籍居民为社区文化建设、安全防范等献计献策,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融入社区的生活。”国卉男说。
她分析,具体到人群来看,在这些国际社区中参与自治的外国人通常是长期居住在该社区的居民,一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背景,他们中的很多是公司高管、企业家、艺术家等,而他们参与社区自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些人加入了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通过社区议事厅等方式讨论社区内的各种大小事务;还有一些人则利用自身国外文化经验和知识背景,为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提高自身归属感的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