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费是一名普通的上海市民,今年四十出头,和改革开放几乎同龄,伴随上海的发展成年、成家。
老费小时候上下学要坐5站44路公交车,书包被挤掉过三次,鞋被挤掉过两次。一家五口人挤在十七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睡觉的时候两张床之间拉一张屏风。
老费在下班路上被我们堵到,听完我们的问题,鼓了鼓腮帮子。
“那些说上海经济要崩的,他们觉得要崩到哪里去?把我崩回老房子去?”
老费十多年前给晨报写过文章,《老费买房记》,现在也算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最主要的是,完整经历过上海改革开放的人,大多都对上海抱有这种朴素的信心。
毕竟见识过人均住房不到四平方米的上海人,见识过“下岗潮”的上海人,见识过三件套从黄浦江对岸一点点长出来的上海人,对于上海要去跨这样那样的坎,已经见怪不怪,至于上海能不能跨过眼前的坎,更是不会有什么怀疑。
何况2023年的坎,对于老费来讲,什么“市场需求乏力”“消费信心不足”“投资预期不稳”,都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书面语言,还远不如当年的住房、下岗来得直接。
“你说对我有什么影响伐,总归是有一点的。但是我2012年买的房子,现在市面价1000万还是800万,跟我有什么关系?”老费说。
当我们试图把问题变得更尖锐一点。
“你意思就是我底子厚对伐啦?以前我老房子的隔壁邻居肖爷叔,算收入低了伐?2023年老房子动迁了,肖爷叔讲他笑也笑不动哦。”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视角,也许不需要什么宏大的叙事,一个上海市民,只需要比较现在与以前的生活,只需要回忆上海这些年一路走来的姿态,就会对2024年及以后的上海,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信心还从哪里来?全国人民都看着上海,上海也从来没坍过招势。”老费说。
这可能也算是上海人的一种优越感吧。改革确实还需破冰,转型确实还需使劲,高新产业还在奋力追赶,但上海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加油吧上海,为了无数像老费这样怀着信心的普通人,为了“从来没坍过招势”。跳起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