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详的五五购物节,有夜生活节,那可能更多是针对年轻人的;可不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营造早上海节,或早生活节?这样,可以激发更多人对早生活、早消费的关注。”2024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丁波提交了一份关于让上海“新老人”群体从“养老”到“享老”的提案。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8%。预计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将增加到40%。上海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迫切。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部“银发经济”的《意见》,提出四个方面共26项举措,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
对上海而言,如何面对“新老人”群体从“养老”到“享老”的需求转变,真正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长远带动银发经济丰富多元,亟待多方联手突破。
在丁波的提案中,他认为,推进晨经济,打造早上海,推出场景化错峰消费服务平台,除了可以在五五购物节中推出“早上海节”或“早生活节”,也建议各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推出“早集市”,建设“早上海”的网红打卡点;结合“半马苏河”、“建筑可阅读”等文旅重点项目的“早文旅”,打造“早上海微旅游”、“行走早上海”等文旅项目。
再比如,老年人习惯早起,活跃度最高的时间段集中在6—11点。“在上海,不少饭店,或文化场所,早上通常是关门的,资源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如果我们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志愿者,让他们早晨开门,甚至推出一些早上海的优惠券,我想这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并把把银发经济真正的搞活搞好。”丁波在他的提案中建议,可以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多方跨界联手推出“享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倡导社会各界、行业产业将早间时段的闲置资源捐赠或打折;发放品类不断丰富的早间消费券和优惠券。
此外,丁波在提案中认为,可以让老年人参与、融入并享受乐龄生活,共同打造老年群体服务场景。比如以志愿服务为牵引,组织广大退休志愿者和中青年志愿者一起,共同打造老年群体学习、健身、文旅、科普、社交、消费等服务场景,营造“以老助老、全民助老”的多元氛围;也可以开展“早巡访”,发挥退休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在发现早间上海存在问题后,通过相应渠道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为共建“美好早上海”贡献力量。
晨报记者 苗夏丽
——【两会声音】——
1
“老人呼叫爬楼机服务要像打的一样方便”
“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2024年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我的想法是,上海在推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系统化集成。”
1月23日,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戚建豪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这样说。他给晨报记者举了个例子。“比方说,那些没有加装电梯的老旧公房,老年人仍旧面临出行难题。‘悬空老人’呼叫爬楼机服务,需要提前24小时甚至48小时预约。那么,能不能做强爬楼机服务的密度,让老人呼叫爬楼机服务像打的一样方便?”
戚建豪注意到,各个区都在推广爬楼机服务,那些定期要去医院透析的病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对于爬楼机的服务都有刚性需求。“政策的供给是有了,但是还需要有一定倾斜,提升服务密度。”
“比如,在一个街道范围内设置两三个网格、布两三台机器,爬楼机的呼叫频次、服务密度就增强了,行动不便的老人想出门,无需提前一两天预约,只要提前一个小时打电话,爬楼机的工作人员就能上门来。这就需要政府安排一批服务人员,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但从经济成本角度来说,提供爬楼机的服务成本比加装电梯的服务成本要低。”他说。
总之,电梯加装需要人、财、物的保障,爬楼机的服务也需要更多保障。
晨报记者 何雅君
2
“哈尔滨虽然火了,但上海没必要复制”
哈尔滨火了以后,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上海文旅打算如何应对?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现场上,各位代表也对这个话题议论纷纷。这不,晨报记者远远地就听到了有代表聊起了“哈尔滨”,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市人大代表、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卫红。她笑言,结束两会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哈尔滨旅游。
那么,上海是否可以复制哈尔滨走红的模式呢?面对这个问题,周卫红告诉《新闻晨报》记者:“我觉得上海可以借鉴哈尔滨,但是没有必要去复制。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东西复制了不符合我们的创新,也不符合我们城市的风格。”
周卫红建议,上海文旅一定要注重主客共享。“主客共享的意思就是游客也要玩得舒服,市民在这里也要生活得舒服。上海的资源和其他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哈尔滨面积有5万多平方千米,而上海把崇明加起来也才6千多平方千米,在这样一个拥挤的城市空间里,请尊重市民的合理权益,在这个平衡上要做好‘上海’这篇文章,我认为上海文旅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并没有去盲目跟风。”
晨报首席记者 牛 强
3
为上海,打造真实鲜明有温度的城市文化
伴随着电视剧《繁花》带来的持续热度,上海城市文化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也被人大代表带到了两会现场。
1月23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下午,浦东代表团举行联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主流文化语境下,如何打造真实鲜明而有温度的上海城市文化?”市人大代表程武就着这一话题表达了看法。
他认为,要从上海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发展中提炼经典故事,通过能和当下普通人、年轻人产生共鸣和共情的方法,进行现代化、青春化、标准化的诠释和表达。他举了电影《1921》的例子,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采用更加现代和青春的基调进行拍摄。“正是通过这种年轻化的叙事方式,《1921》拉近了历史人物和当下年轻人的心理距离,不仅取得了优秀的文化发展,更是通过呈现100年前那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塑造了可信、可敬、可爱的形象。”
基于此,他建议,以影视剧、演出为载体,形成创新的上海城市文化产品,并通过固定的线下场馆播映和展演,助力打造世界级的文化IP。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通过互联网语境,灵活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对城市文化IP进行传播,打响上海文化的品牌。
理科生出身的程武,也在关注文化和科技之间的关系。“我们相信,文化可以让科技更有温度,而科技也会让文化更有力量。”他介绍,“我们有机会探索用科技加文化的手段,助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助力传统文化创新。”他也相信,科技能推动文化产业产生变革性的进步。
现场,他还分享了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文化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缺少沟通和碰撞的机会。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对前沿科技发展的内容还需补充和更新。
如何让文化和科技的跨界融合,持续健康发展?程武建议,打造上海地标性“文化+科技”的作品和项目开发平台,充分利用上海文化和科技企业众多的优势,吸引更多企业选择上海作为新内容、新技术的首发地。建立专家顾问团,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建议对优秀文化工作者进行前沿科技主题培训,通过专项基金或者基金引导社会服务团队。对于学校来说,可以为跨界融合长期发展提供最关键的人才基础。
晨报记者 何雅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苗夏丽/何雅君/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