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打造真实鲜明有温度的城市文化丨2024上海两会时间

伴随着电视剧《繁花》带来的持续热度,上海城市文化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也被人大代表带到了两会现场。

1月23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下午,浦东代表团举行联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主流文化语境下,如何打造真实鲜明而有温度的上海城市文化?”市人大代表程武就着这一话题表达了看法。

他认为,要从上海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发展中提炼经典故事,通过能和当下普通人、年轻人产生共鸣和共情的方法,进行现代化、青春化、标准化的诠释和表达。他举了电影《1921》的例子,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采用更加现代和青春的基调进行拍摄。“正是通过这种年轻化的叙事方式,《1921》拉近了历史人物和当下年轻人的心理距离,不仅取得了优秀的文化发展,更是通过呈现100年前那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塑造了可信、可敬、可爱的形象。”

基于此,他建议,以影视剧、演出为载体,形成创新的上海城市文化产品,并通过固定的线下场馆播映和展演,助力打造世界级的文化IP。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通过互联网语境,灵活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对城市文化IP进行传播,打响上海文化的品牌。

理科生出身的程武,也在关注文化和科技之间的关系。“我们相信,文化可以让科技更有温度,而科技也会让文化更有力量。”他介绍,“我们有机会探索用科技加文化的手段,助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助力传统文化创新。”他也相信,科技能推动文化产业产生变革性的进步。

现场,他还分享了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文化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缺少沟通和碰撞的机会。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对前沿科技发展的内容还需补充和更新。

如何让文化和科技的跨界融合,持续健康发展?程武建议,打造上海地标性“文化+科技”的作品和项目开发平台,充分利用上海文化和科技企业众多的优势,吸引更多企业选择上海作为新内容、新技术的首发地。建立专家顾问团,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建议对优秀文化工作者进行前沿科技主题培训,通过专项基金或者基金引导社会服务团队。对于学校来说,可以为跨界融合长期发展提供最关键的人才基础。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