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家卫执导,秦雯编剧,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郑恺等演员主演的电视剧版《繁花》近日迎来了大结局。在剧中,黄河路璀璨的霓虹灯招牌,富丽堂皇的餐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第4集当中,魏总为了庆祝自己和范总在至真园谈生意成功“掼派头”,当天每桌客人送一份“霸王别姬”(甲鱼炖鸡)。为了这88份甲鱼,至真园总厨带领后厨团队立即进行准备,厨房所有的设备开足马力,全部投入使用。
电视剧版《繁花》当中,黄河路璀璨的霓虹灯招牌
换个方式打开《繁花》之真实的黄河路(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影像)
那么,上世纪90年代,真实的黄河路餐饮条件如何?有没有电视剧当中那样完备的硬件和团队。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话题采访了部分餐饮界人士。
上世纪90年代,作为当时上海滩最重量级的两条美食街,乍浦路和黄河路的消费需求一下子爆发出来。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段时期的黄河路美食街,为大家提供了更加丰富、健康、美味的餐饮选择;而对于那些热爱烹饪、勇于创新的厨师来说,黄河路美食街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梦想之地。
顾客在黄河路餐厅就餐情况(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影像)
在一位烹饪大师记忆当中,当年很多认识的师傅曾经在黄河路掌勺,比较出名的餐厅包括粤味馆、来天华、苔圣园等。因为收入比较高,一些厨师从原来的单位跳槽到了黄河路餐饮企业,也有一部分国营饭店结合市场需求,向黄河路进行“技术外援”,派遣厨师到有业务合作的餐饮企业烧菜。
据多位老法师回忆:
当时黄河路的厨师一个月能够拿到三四千元,高的甚至能达到四五千元,而那时候大家工资才一两百元。去帮厨的饭店员工则按照天来结算,做一天大约是150元,一周去一到两次,而做一天拿到的补贴就抵得单位一个月的工资。
电视剧版《繁花》当中,由钟镇涛饰演的大厨和其团队
当年黄河路厨房条件还是比较简陋的
在美食评论人沈涛的记忆当中,“黄河路整条时间线上的故事太多了”。上世纪90年代,沈涛曾经给黄河路店的餐厅做设计施工,他见证了其中一些餐饮企业从小店到规模化的崛起。
沈涛告诉记者,黄河路主要的厨师力量由两部分组成:
主力厨师是从国有饭店借来的,但也有一批厨师是半路出家的,他们给黄河路带来了许多新的菜式。比如小南国黄河路店的主厨,实际上就是跟着香港师傅帮厨,然后自己做出名堂。上海人脑子活络,一点就通,而老板为了在菜式上出奇出新,也放开手让厨师创新。
比如他们把温州的膏蟹散改变成一道温蟹。我一试菜之后就给他建议加一点醋,因为“少了醋,就少了灵魂”。这道温蟹加了醋后,风味大变,让小南国打遍黄河路,一度成为当年每家餐厅都有的招牌菜。
说到黄河路,不能不提到当年风靡一时的模子菜。在中国特级烹饪大师、本帮菜大师周铁龙看来,模子菜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社会餐饮企业兴起,之后模子菜在乍浦路和黄河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其菜品更加精致化,并成为特色。
黄河路见证了上海的繁华和魅惑,也承载了创业者的艰辛和梦想
在中国烹饪大师江礼斌先生的记忆中,自己当年去做黄河路夜宵场,其实是跟着老师傅一道去的,而那些熟悉的场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白天班忙完,就要骑着自行车赶往黄河路,穿过人来人往的街道,直接转弯奔后门进厨房。厨房很小,和大饭店的后厨没办法比,简陋的程度几乎让人崩溃。而夜宵时间段,厨师也就一到两位,加上帮厨总共也就三四人。但工作量很大,需要供应夜宵时间的冷菜、热菜、点心等菜品正常出菜,同时要挤出时间准备隔天的原料腌制、上浆、基本酱汁熬等等。等全部忙完,时间也要凌晨二、三点了。
那段时间很辛苦,也学到了很多。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让很多厨师学会了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整合技术力量,怎么去真正经营一家餐饮企业。
粤味馆和创新海派菜牛肋骨(本报历史资料图)
多年没有去黄河路的周铁龙,最近也轧闹猛应邀去黄河路和几位老友聚餐,他个人给粤味馆的冷菜打85分:
这些年,冷菜的变化肯定是有的,但整体还是不错的。从这些冷菜当中,我还能看到老上海菜的影子!
各位市民朋友,侬最近去过黄河路伐?侬在黄河路吃过伐?侬欢迎在读者评论当中留言。
(夏勤治 1月10日摄影于黄河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