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小刘曾与陌生人挤在狭小的地下室,如今,他在保租房里有了新家,每个月只需400元就拥有了“一张床”。
建筑工人老李一直想着把妻子从老家接来,无奈大城市的租金对他而言实在太贵,只能与工友们挤在简陋的工地宿舍。如今,他的“安居梦”也在保租房里实现了。
位于浦东新区康桥路1760号的港城中环汇·领寓里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就是小刘和老李的新家。
目前,全市已为城市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行业一线工作人员筹措首批床位1.1万张,年内将全部形成供应。“小刘”“老李”们在上海住有宜居。
[编者按]
在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中,有很多人离开家乡来到这里,为了生活和梦想而努力拼搏,却面临着租房难、租房贵、租房远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问题。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了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
为了让更多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上海始终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举措和超大城市住房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健全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供应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举全市之力跑出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加速度。
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供应租赁住房用地222幅,总建筑面积近1900万平方米,可提供超过25万套租赁住房,其中大部分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188个项目,涉及21.3万套房源。
宜居在魔都,会成为更多人的故事。
|“一张床”筑起一个梦
今年21岁的小刘中专毕业后,决定来上海闯荡。刚来时,为了省钱,他租住在郊区一间地下室里。二三十平方米的逼仄空间里,除了4张高低床,也就摆得下一个挂衣架了。无处安放的行李,只能寄存在女朋友的住处。
“8个各行各业的陌生人挤在一起,有白班,也有夜班。作息时间不一致,有时我刚睡着,就有人回来了,闹出了动静根本睡不好。”小刘说,卫生间是整层楼共用的,又脏又臭。小小的电热水器根本就承担不了这么多人的热水需求,“等我晚上回家准备洗澡的时候,可能就剩凉水了。”
就在小刘萌生退意的时候,他从老乡那听说了港城中环汇·领寓。在这个保租房项目里,老乡夫妇租了一间房,环境好,价格还便宜。于是,小刘决定搬到这里,尝试一下新的生活环境。
小刘的“新家”是一个4人间,每张床位每月租金只需400元,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24小时供应热水,还有冰箱、电磁炉和洗衣机等设施。
尽管工作依然辛苦,但小刘觉得日子有了奔头,“我现在每个月能赚七八千元,以后业务熟了,收入会更多。”
说起这些的小刘,笑容腼腆,可眼里有光。上海用“一张床”,温暖了奔跑中的小刘,他不再想着回老家了,满怀希望地继续在上海奋斗。
|终于能和妻子团聚了
搬来新家,老李终于过上了理想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洗漱出门,骑上共享单车,几分钟就能到工地上班了。下班回来,洗澡做饭都很方便,舒舒服服看电视、和家人打电话,就能安安静静休息了。”
52岁的老李,身形有些瘦弱。两年前,他来到上海,在建筑工地里做杂工。一直都和工友们一起住在工地上。工地宿舍大多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七八个工友挤在一起。
虽然租金便宜,可居住条件比较艰苦,洗澡、上卫生间都不方便。他一直想着从工地搬出来,租间房子,把妻子接过来。“两口子团聚了,也能一起工作,多赚点钱。”
之前也打听了一下行情,发现在上海租一间房并不便宜,始终不舍得。今年国庆,妻子和女儿来上海时也只能住在酒店里,“就待了3天,好多地方都没来得及玩。”
“现在这间房子可太好了,30多平方米,有独立的卫生间,冰箱、洗衣机、电磁炉……一应俱全,一个月1600元的租金比之前打听的那些房子便宜太多了。”老李说,等过完年,就把妻子接过来,“女儿听说这里离迪士尼很近也开心得很,下次来上海就能去迪士尼玩了。”
|为城市“筑巢人”实现安居梦
申城的美好,离不开这样一群人:我们住的房子是他们一砖一瓦砌就,我们每天叫的外卖是他们送到我们的手上,我们脚下走的街道,是他们迎着晨曦清扫的……为了让这些一线工作人员也能够负担得起租金,上海在保障性租赁住房里升级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港城中环汇·领寓总共有11幢楼,社区专门拿出一幢楼作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提供150套房源,包括6人间、4人间、标准2人间、夫妻床2人间……独立卫浴、开放式厨房、电磁炉、空调、洗衣机、冰箱,以及桌椅、衣柜等家具家电一一齐全,拎包入住。月租金为400-800元/月/床位,充分考虑一线工作人员的经济承受能力。
即便租金低廉,可服务却处处用心。比如,房间里原本是铁质的高低床和衣柜,摸上去冰凉,看上去也不够温馨,全部都换成木质的。为了让住户有更多储物空间,新增了床下储物柜和横柜。
为解决住户的出勤问题,在楼栋下设置了非机动车充电棚,让住户可以在家门口方便地充电。
据悉,社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引进短驳班车,往返地铁站,解决住户出行“最后一公里”。
晨报记者 沙情奕 摄影报道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沙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