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至2024年4月14日,由中意双方策展人共同策划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展览将同时呈现达·芬奇的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和多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米开朗基罗的珍贵素描等文艺复兴艺术杰作,以及五代《闸口盘车图》、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明四家唐伯虎《秋风纨扇图》等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向中国观众讲述东方与西方的和而不同、艺术与科学的完美交融。可以说,“对话”两个字,贯彻了整个展览的始终。
展览现场
达·芬奇《头发飘逸的女子》珍贵在哪里?
本次展览最重磅的展品,当属达·芬奇绘画《头发飘逸的女子》,这件作品也被安排在展厅最中央,并且独享一个空间。
达·芬奇《头发飘逸的女子》
展览现场
这幅《头发飘逸的女子》被装在一个古老的金色相框内,作品本身只有书本那么大,但它的珍贵程度却足够领衔这样一个东西方艺术对话大展。全球公认的达·芬奇油画真迹不超过20件,《头发飘逸的女子》也是意大利唯一被许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
唐伯虎、达·芬奇500年后终得“相会”
上海博物馆书画主任凌利中认为,可与《头发飘逸的女子》相互对话的,当首推上博馆藏唐寅(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
唐寅《秋风纨扇图》
两件作品属于同一时代,且表现的都是女性形象。达·芬奇和文艺复兴时期是十五世纪,也是中国的明代。十五世纪西方文化艺术中心在佛罗伦萨,在遥远的东方,文化艺术中心在吴门地区,诞生了“明四家”,唐寅是代表人物。
凌利中表示,虽然两位艺术家生前相互不认识,但今天我们见证了两件作品的“相互顾盼”,有人还开玩笑说:“唐伯虎的‘秋风’让达·芬奇笔下女子的头发飘逸”。
达·芬奇《头发飘逸的女子》
凌利中继而表示,有学者认为,《头发飘逸的女子》是达·芬奇画《岩间圣母》前的草图,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是达·芬奇当时在刻意追求的一种画法:飘逸、线条为主、留出大量空白、顿挫起伏,具有东方韵味。这跟明代当时从写实到写意的画风转换正好形成一种呼应。
东西方文化对话、呼应无处不在
展览中,类似的对话无处不在。比如明代沈周的《垂虹桥图页》,对应着达·芬奇手稿中桥梁的设计方案。
明 沈周《垂虹桥图页》
沈周笔下垂虹桥与达·芬奇笔下军事桥梁的对话
(传)元代赵雍《长松系马图轴》对马匹的描绘,对应着达·芬奇笔下对马的科学分析。
(传)元 赵雍《长松系马图轴》
赵雍的马与达·芬奇的马形成对照
明代杜堇的《仕女图卷》生动表现了“画师写真”的场景,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如《蒙娜丽莎》进行对话。
明 杜堇 《仕女图卷》
明 杜堇 《仕女图卷》局部
唐寅的《款鹤图卷》描绘了医生王观置身山水间伏石观鹤的场景,这是唐寅为王观订制的“别号图”(王观,号款鹤),它可以和达·芬奇为切奇利亚订制的肖像画《抱银貂的少女》产生对话。
明 唐寅 《款鹤图卷》
明 唐寅 《款鹤图卷》局部
现场展出了南宋梁楷的《白描道君像图》,当时的白描像往往是大型壁画的底稿,这正好对应了达·芬奇那些图纸手稿,以及米开朗基罗的素描《腿》,后者是大型雕塑的草稿。
南宋 梁楷 《白描道君像图》
米开朗基罗 素描《腿》
展厅设计:心领神会的互望
本次“对话达·芬奇”特展的展厅设计也体现了东西方对话的匠心。
展厅的中轴线上,展出了意大利方面的18件展品,而上博的18件古画,围绕中轴线形成了长方形的外围动线。策展团队并没有“强行”将东西方作品并列展出,而是通过门廊和梅花窗棂,形成一种擦肩而过的呼应、心领神会的互望。
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我们采用独特的对话方式,从两个视角带大家进入一场跨越时空、超越想象的曼妙之旅。在这里观众可以领略到东西方在相同时代却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欣赏到东西方跨越千年在不同时代却又异曲同工的艺术风格。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