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对太极的印象或许只有电影里的明星,和公园里的老者,我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太极、学习太极。”
说出这番话的,并不是什么武当山的太极大师,而是来自于新西兰的Patrick。在各式各样中国文化成功出海的当下,老外学太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老外去教中国的年轻人学太极,或许还没人能和他比。
今年72岁的Patrick,研习太极长达四十余年,目前在上海从事太极教学工作已有9年。新闻晨报记者联系到Patrick时,他刚刚返回中国,上海早已成为他的新故乡。而眼前这个端庄儒雅的老外,也早已与中国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融为一体。
年轻的弟子
一个工作日的傍晚,襄阳南路上行人匆匆,处处都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忙碌和快节奏。然而,在一栋写字楼内,却突然响起了一阵轻松愉悦的音乐声。
72岁的Patrick带着他的太极课如期而至,他犹如一位古老的智者,等待着他的学生到来。窗外的都市喧嚣与这个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Patrick
随即,年轻人们带着好奇与期待,步入了由Patrick所创造的太极殿堂。尽管语言不通,但是Patrick以身教胜于言语的方式,摆出白鹤亮翅、手抱琵琶等样式,将太极的智慧传递给他的“中西弟子”。
这便是由Patrick一手创办专门教太极的九霄太极会馆。当晚,会馆内大约有30名“弟子”,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的年轻人,也有几位慕名而来的老外。
九霄太极会馆课堂上
无论“弟子”来自于东方还是西方,在Patrick看来,差异只是在外表,太极的内在修炼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来说都没有任何区别。
Patrick的教学团队一共有4人,包括从意大利来上海的Daniel,以及他的两个儿子Kit和Isaac。他告诉记者,每节课上都至少要有1名主讲教师和1名助理教师。其中,助理教师主要给那些初次接触太极的人更多的帮助。
Patrick团队集体照(从左到右依次为Daniel、Patrick、Isaac、Kit)
从事主讲教师多年的Daniel早已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但他却告诉记者,这里的太极课程还是会使用中英文两门语言混合在一起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中国的学生顺便学点英语,同时也让那些外国学生学点一些中文。
Isaac刚来中国不久,他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和他的哥哥Kit一起选择加入父亲Patrick的团队去教更多人太极。
Kit的母亲是泰国人,从小在亚洲长大的他就很喜欢中国文化。他一开始是在澳大利亚从事IT方面的工作,决定辞职来中国帮助父亲教太极的原因,是为了感谢父亲。“从年幼至今,他为我付出了很多。他教我太极也让我得到了很多,我明白我不仅要有所回报,而且要回报得比我得到的更多,这就是我为什么来这里教太极的原因。”
两个儿子毫不掩饰他们对父亲的崇拜。如今,他们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父亲在一起工作、生活,在照顾父亲的同时,也能尽可能的从父亲身上学到更多。
太极的魅力
Patrick与太极的缘分,还要从年少时期讲起。
那时的他就很喜欢武术,在学校学过西洋拳和摔跤。当时,中国的武术在西方并不常见,但日本的武术比如柔道、空手道却已经传播很久。Patrick在学习了一至两年空手道后,发现自己想要学习不那么生硬的武术,于是他便开始寻找中国的武术。
后来,他幸运地在马来西亚遇到了太极宗师黄性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在Patrick眼中,黄性贤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打太极拳不只是为了赚钱,他隐约察觉到,他想追寻的事物或许就隐藏在这古老的太极之中。
“如果你不是一个诚实、真诚、慷慨的人,他不会教你的,不管你给他多少钱他都不会。”Patrick再次回忆起了刚见到黄性贤时的场景,黄性贤对于收徒的内在道德要求非常高,这是学习太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才会教授更多技巧方面的东西。
Patrick告诉记者,黄性贤并没有直接收他为学生,而是先问了他一些问题,再给了他布置了一些测验。后来,Patrick成功地通过了黄性贤的考验,成为了黄性贤的学生。在这之前,黄性贤从来没有教过外国人学太极。
从黄性贤身上学到了不少太极的本领后,Patrick也开始有了通过教学太极拳帮助别人的想法。“我从一开始用自己的钱创立了这所培训学校,就想着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Patrick告诉记者,他从学校里分文不取,他在其他国家有自己的餐馆、保健中心等产业,这让他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所学校。
有人曾问过Patrick这样一个问题:“你会在中国待多久?”Patrick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至少要20年。”他希望自己的太极拳教学团队训练有素,这至少需要7年的时间,否则只是在教学一些外部动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练习。“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花20年的时间,才能建立一所强大的太极学校。”
Patrick表示,在中国教学太极的困难其实和欧洲或者东南亚一些国家教学遇到的困难没有太大的区别,那就是很多人想学,但是他们接下来的生活却难以确定。 “当你坚持学习时,你才能感觉非常好,你很容易就能学会。”
Patrick正在翻阅太极相关的书籍
令Patrick感到欣慰的是,他在世界各地已经教了40多年太极,其中不少的学生都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学校,这意味着他们已经从太极受益,否则不会坚持下去,这也是让他至今仍在坚持教学太极的动力之一。
生活的艺术
太极的动作在狭小的教室里舞动,仿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Patrick的教导如同一场启迪之旅,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太极动作的舞动之中找到了心灵的平静。
Patrick正在指导学生
一位年轻的白领告诉记者,自己刚来时还是太极的“小白”,和Patrick学习太极一段时间后,整个人感觉变得更轻盈了。即使坐在电脑面前一天,肩膀也不觉得酸痛。
很多人都会好奇,学太极到底对人生带来哪些改变? 对此,Patrick思索片刻后回答:“当你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时,你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困难。你看我已经70多岁了,但是身体非常松弛、自由,没有受过任何伤,也从不吃药。这或许就是长期练习太极的原因。”
在Daniel眼里,教太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笑言,一开始刚认识Patrick的时候,他也曾和很多中国学生发出同样的疑惑:“外国人能教好太极吗?”
但在和Patrick接触很长一段时间后,慢慢地去观察他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他终于打消了内心的疑惑。“我从他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将太极的内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是一生的修行。”
如今,像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不少年轻人在工作、生活方面的精神压力都比较大,学习太极是否能帮助他们改善一些状况?对此,Patrick毫不犹豫地表示道:“人必须要找到一种平衡。在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同时,还需要花时间去修炼技能。如果只是为了学习一些粗糙、外在的东西,那么太极对于人生没有什么帮助。”
Patrick并非仅是传授太极的技艺,他更想通过故事和寓意,将太极视为一门生活的艺术。
留下的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间教室早已变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汇聚点。Patrick用他别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他对太极的独特理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慕名而来。
每一次课程结束,写字楼的走廊里都回荡着学生们愉悦的笑声,Patrick留下的不仅仅是太极的智慧,更是一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深厚情感。
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Patrick和他的团队们找到了留在上海的理由。除了教学太极,他们也渐渐地成为这座城市里的一员。
Daniel告诉记者,他最喜欢在上海内环Citywalk,这让他感受到了在欧洲很多地方都没有的活力。“在上海很多街头,你既能看到有人在卖油条烧麦,又有很多咖啡西餐厅,很有烟火气。”
Kit则很喜欢去南京西路,因为那里有很多他喜欢的购物商场,如今来上海9年时间的他已经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公寓。“我觉得上海对于初次来中国的外国人是很友好的。这里有很多讲英语的外国人,还有很多西式建筑、餐厅和咖啡馆,在这里会有一种融合的生活方式。”
他们在上海,不仅仅是教授太极的外国人,更是见证了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海派文化,成为了传递东方智慧的使者。他们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家,并且留下了一段属于他们不可替代的故事。
Patrick带领两个儿子品尝中国美食(受访者提供)
Patrick分享起他最近很喜欢的中国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作品让他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在西方很多新闻都不完全是正面的,很多像我一样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后会发现新闻与现实里完全不一样,现实要好得多。当他们真正踏入这片土地的时候,才会发现这里正在崛起。”
通过太极的教学,Patrick和他的团队不仅是传播太极的传统技艺,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他们通过太极,将中国古老的哲学融入教学之中,在理解东方智慧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智慧传播给更多的年轻人。
谈及如何在这个时代里更好地传播太极文化时,Patrick表示,他所能做的就是教更多人太极,让太极忠于历史。“有人教太极拳只是为了钱,有的人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去编撰一些故事。我们无法消灭这种行为,但我们会努力保持太极的最高境界。”
采访接近尾声,聊起未来在上海有什么小目标时,Patrick这样说道,“或许有一些外国人觉得上海是个赚钱的好地方,我并非如此,我花了很多心思去做这所学校,我想在中国实现我的梦想。”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牛强 刘奕妍(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