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上海青浦召开,充分展示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四年来的建设成果。
136项制度创新成果普惠民生
今年6月,嘉善县成功受理并发出首张归属于吴江区的营业执照和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企业群众能够跨省进行市场主体登记,得益于示范区积极推开的政务一网办服务。通过集成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经验,打通两区一县政务服务接件平台,企业群众只需在所在地的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提交一份材料,就能以“线上流转”代替“人工跑路”,推行“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次出件”的集成化审批服务,完成营业执照及经营许可证的一次性受理审批,实现吴江、青浦、嘉善的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
2023年6月13日,王先生在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一次性办理并领取了归属于吴江区的营业执照和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四年来,示范区持续推动民生服务事项实现跨域无感,推出四批、57项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出台实施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已覆盖283万居民,实现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同城待遇”。
在实现跨省异地异地就医门急诊、住院费用、异地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的基础上,今年建立示范区定点药店异地购药直接结算机制,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872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跨省异地医保直接结算,惠及246万参保人员。
作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自2019年11月揭牌成立以来,示范区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45个亮点项目建设,“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已启动实质性开发;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已集聚64家高能级主体,为示范区建设赋能。
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19年至2022年,示范区两区一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上市公司数量从44家增至7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560家增至2924家。
四年来,以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抓手,持续推进145个重点项目。今年5月,水乡客厅标志性工程方厅水院开工建设;青浦西岑科创中心控详规完成批复,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全部8个组团已实现结构封顶,明年上半年建成投运;苏州南站科创新城控规总图已形成成果,主体站房工程开工建设;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控详规划已形成稳定成果,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入驻一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已汇聚长江、杰青等各类创新人才400余人。
着眼于以项目建设推动更高生态标准落地,元荡23公里生态岸线即将全线贯通,蓝色珠链一期项目即将完工,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进度过半,青西郊野公园湿地、嘉善枫南湿地工程开工建设,湖荡整治及河湖连通等项目抓紧实施。
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
此外,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示范区智慧大脑正式上线,打通两省一市18条数据链路,汇聚283项数据资源,推进跨域公共数据互联共享。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全面建设。百亿级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50亿级英诺赛科氮化镓以及中城工业星舰超级工厂、科大亨芯等重大项目开足马力,跑出“加速度”。
在本次推进会现场,示范区围绕创新策源、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华为公司、阿里巴巴、交通银行等企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与示范区执委会、两区一县人民政府成功签约8个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