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标题党了。
“沙特王子”只是代称,说的是上周开始在北外滩举办的沙特阿拉伯集市,本意是推广沙特阿拉伯旅游。
但现实是,我们又一次被上海阿姨旺盛的生命力震撼了心灵。
一
前几天,如果你去北外滩,可能有种错觉,上海一半的爷叔阿姨都来了。
活动从下午2点开始,但我们1点45分到现场的时候,已经是这样了。
这种热情我们从最近的地铁站国际客运中心已经感受到了。
一路往江边走,W酒店的“W”成了打卡点。
通向集市的花坛也有一种列队春游的欢脱感。
当然,真正严峻的形势在后头。
靠近江边,我们看到了队伍,却看不到队伍的尽头在哪里。
“排3个钟头也排不到”,和我们一样被队伍的壮观惊到的阿姨,在看台上发出感慨,“尾巴也看不到,就像老早世博会一样”。
可是她不决定放弃,一边寻找队伍尽头,一边打电话和朋友表达了好奇心:“我倒要看看尾巴到底在啥地方。”
走了上千步之后,我们找到了队伍的末尾。这时,入口的阿拉伯“沙山”已经变成了视野尽头咪咪小的两坨土色物。
要感受沙特阿拉伯的风情,你首先要在“看台区”和一群人一起排队。
然后才能进入“蛇形围栏”的“摇滚区”,通过大概15个左右的蛇形弯之后,恭喜你,终于可以进门了。
开场仅仅15分钟之后,“看台区”也拦了起来,贴出“关闭公告”。
第二天我们再去的时候,排队方式变了。“蛇形摇滚区”不变,之后按单人纵列排队,2点不到,人已经排到了滨江看台上。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执。群众们自发开始纠察插队者。插队者不愿离开,警察只一句话:“插队了伐?”
“插队了。”群众们群情激愤。
“出来。”警察一句话,插队分子灰溜溜走出了队列。
历史居然惊人地相似,13年前上海史上有名的长队也和沙特有关。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沙特馆创下了9个小时的排队记录,安保部门在沙特馆外设置的硬围栏长达5公里,占整个世博园区硬围栏长度的四分之一。
就像13年前没有预测到沙特馆会大热。这一次,沙特旅游局也没有想到上海市民的热情会如此高涨。上周末的活动结束后,还一度担心工作日没有人来。
但实际情况是,11月22日(周三)入场1.8万人次,当天迪士尼的数据是4万人,而沙特集市的面积不足迪士尼的一个园区。
沙特阿拉伯旅游局原本希望吸引young coup le(年轻情侣)去当地旅游,但令他们意外的是上海阿姨的热情。
看来,“沙特王子”对上海的行情还不太了解。
二
这种热情别说“沙特王子”意外了,见惯爷叔阿姨世面的我们也很吃惊。
在看到对于插队者的群情激愤后,以为大家对于排长队会戾气十足,没想到阿姨们的态度出奇积极。
“就感觉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也不急。(因为)心里想着要进来嘛。”
“轧闹猛最要紧。侬真的讲不排队,人一少,又没劲了。看不到气氛了。”
“排队不搭界,反正阿拉有的是辰光。”
阿姨们都是通过抖音、视频号、朋友圈、今日头条知道沙特集市的。并且不少人来之前,已经知道要排队了。
但队伍吓不住她们。
孟琳莉(化名)一手举着集市上买的椰子,一手拿着糖葫芦,让我们帮她和“飞毯”合照。
她虽然个子小,但身板笔挺,讲话铿锵有力。戴着迪士尼买的帽子,一身运动装,孟琳莉有力地告诉我们:“只要哪里闹猛,只要上海有活动,我都参加。”
“上海人就是要轧闹猛,闹猛开心呀。”
“人挤人,吸引我。我就欢喜人多。”
孟琳莉虽然喜欢热闹,但却是个独行侠。周三下午她来过集市,到的时候是3点,发现队伍很长就回家了。
但这不是沮丧,是斗志。周四,她直接到边上白玉兰广场吃早饭。吃好早饭买好外卖,12点多就扎进了队伍,“我已经排得老后头了”。外卖是用来排队时,一边排一边吃的中饭。
她的劲头不止在沙特,还在迪士尼、进博会,一切上海闹猛的地方。
“(这是)进博会的包,(开)5天,我就去5天,一天也不好落下。”她指了指身后进博会的帆布包给我们看。
“我经常去(迪士尼),我喜欢。我不买年票,我不讲究钱,退休了钱有的。不是退休金,有房子钞票。就是要活得潇洒。”
一周有两顿饭的时间,她会和朋友聚会。吃的是香格里拉酒店的自助餐,用了我们没听懂的方式抢优惠券。“只要上海五星级(宾馆),我都抢票。我一抢抢交关。一只手机抢5张,我两只手机抢10张。”
她概括自己的生活为“早出晚归”,“生活就在路上”,“比人家上班还要忙”。
而身板硬朗的方法是融锻炼于生活,篮球、羽毛球、太极剑,刷牙的时候也要扎马步。这样,排队的时候排得动,排完还有劲道体验。“我天天要体验不同的生活。我喜欢体验。”
孟琳莉没有告诉我们年纪。
她说:“永远18。忘记年龄,永远不说年龄。”
三
集市上多的是忘记年龄的阿姨。
北外滩滨江岸线全长2.5公里,去除如巨龙般长的排队区域和其它常设展览、游乐设施,沙特集市不过也就几百米的长度。
用一位爷叔的话来说:10分钟就能逛完了。
而且到了最后一天,由于不曾预计的人流,主办方改变了一些流程:
沙特小哥在摊位前派送椰枣、请游客试香的环节都取消了,可以窝在异域风情沙发上吃美食的区域也被拦起来不让进了。
可逛的区域被挤压得很有限,但一点都没有影响上海阿姨们凭着一己或多人之力,在这个集市上从暖阳高照逛到华灯初上。
阿姨们怎么把这个小小的集市逛出花来?
拍照、拍照,还是拍照。以至于外国工作人员都看懂了门道,他们在疏散人流时用的话术是:“往前走,前面有表演可以拍。”
为了拍照,阿姨们的行头不会只有身上一身。
很多人带上了丝巾,虽然这是阿姨拍照的必备道具,但这次从她们库存中选出的是和沙特集市很搭配的那一条。很多人也选了大红的衣裙或帽子,她们知道,这和集市上土黄色的“建筑”相配。
上海阿姨多少是见过世面的,当我们想当然地以为阿姨们或许搞不清阿拉伯半岛上几个国家时,有阿姨云淡风轻地告诉我们,这些国家已经去过了。
“退休之后,阿拉一年出去两趟,沙特不是单独去的,和其他国家一道。去过哪个城市啊?名字太长了,记不得了。不过伊拉椰枣跟阿拉的不一样,它是烤出来的。所以这趟我进来先不拍照,就想去买点小零食。”
“我年轻辰光去过迪拜、沙特的,(这次来)想回味一下那边的风情。本来还想把那边买的黑袍带来,不过太那个了,招摇。”
即使没去过沙特,但阿姨们也是看中了这股子“异域风情”。
“阿拉经常出去旅游,参加上海活动少来兮的。有的商场搞集市,阿拉没兴趣,就觉得沙特比较有特色,被吸引过来。”
阿姨们搞创作的时候,都尽量往“假装在沙特”的主题上靠拢。
展厅入口处的阿拉伯挂毯区,可以有无限的发挥空间,站在前面身体弯成S型,或紧紧贴在挂毯上,都只是常规操作。
有两位阿姨轮流给对方拍视频,镜头从黄浦江、东方明珠慢慢摇到阿拉伯挂毯,丝滑衔接。
她俩是同学,常常约了一起出来玩。这次看到朋友发的视频才知道有这个集市,“不过伊拉拍得老戆的。”阿姨拿出手机给我们看朋友的视频,那是夜景游客照生成的小视频。
虽然觉得朋友拍得“戆”,但她们还是来了,“老太婆厌气呀,没事体做。”
她们熟练又自然地在镜头前舞动,一分钟后,这条视频就在抖音上发布了。
最具沙特元素的当然不只是挂毯、地毯、椰枣和咖啡,而是“沙特王子”——戴着头纱穿着长袍的小哥们。
合照区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阿姨们会把沙特小哥和自己框进镜头内,做一些有互动感的动作。
90岁的阿婆在外孙女的陪同下和沙特小哥拍到了满意的合影。虽然背有点佝偻,但阿婆没觉得这趟行程累人,她兴致勃勃地说:“有好奇心。沙特出石油的,很富的。”
阿姨们几乎个个是社牛,在塑料普通话和塑料英语的加持下,她们能拉到各种外国人合影。
一个身穿红色裙子、单兵作战的阿姨拉住两个手拿食物的老外工作人员拍照。拍完后,她翻看自己手机里的照片,“拍得老灵的”。
她是为之后去沙特旅行来打样的,“要不是疫情,老早去了。英国、美国签证都办好了,准备先白相国外再白相国内。”
她的“示范”让那两名本来准备去吃饭的小哥成了人形背景板,不断地被“摁”在原地合影,最终另一位同事挺身而出,才把他们“解救”出来。
“Amazing(太神奇了),我今天大概被拍了200多次。”小哥说。
即使排不到小哥合影,阿姨们也完全有自娱自乐的能力。
在我们所采访到的9组人中,不管是单枪匹马,还是带着老公前来,或是几个小姐妹一起,都玩得非常快乐。
本想带黑袍来的阿姨,在播放沙特旅游信息的大屏幕前,跳起了异域风情舞蹈,没有丝毫怯场,落落大方。背后掌镜的当然是老(爷)公(叔)。
快接近出口处的大屏幕前,阿姨们没有年轻人那种“太吃力了,快点回去”的摆烂心态,仍然充满热情地在寻找拍摄角度。
有五位阿姨一直在拍“旋转、跳跃”的合影。她们中午在浦东三林吃年夜饭(是的,这么早就吃起来了,她们说要约着吃好多趟),下午本来要去唱歌,但其中一位提议:这个集市今天最后一天了,去看看吧。
“这里和公园风格两样的。我们经常相约到外面拍照片,出来不带老公的,难般带一个给我们拍照。”
“晓得要来排队的,阿拉立得动,平常出去拍照要拍一天呢。”
这和在入口处碰到的“永远18岁”的孟琳莉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她说:“我一天走5万步也不吃力。”
四
我们当然也在现场看到了外国小哥们被拉拍照时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也听到了路人在看到阿姨们在大屏幕前翩翩起舞时吐出的“十三点”。
也并非只有阿姨们参与了这场盛世,随着夜幕降临,年轻人多了起来。
毕竟“灰姑娘”还要回家烧晚饭。
即便“水晶鞋”只在午夜12点前有效,依旧不妨碍阿姨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日复一日的普通生活。
她们似乎真正突破了枷锁,为自己的快乐而活。
最后,友情提示各类旅游局:
有钞票有时间的,正是这群充满好奇心、精力充沛的上海阿姨。
她们可是真的会去旅游,也许还会带上她们的“工具人爷叔”。
文/晨报记者 姜天涯 顾 筝 图/晨报记者 姜天涯 姚祖鸿 画 图/二 黑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姜天涯/顾筝